10月31日下午,由云南大学文学院与云南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铸魂·传艺·振兴”青年工坊实践活动,在昆明市官渡区乌铜走银传习馆举行。工作坊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2025年秋季学期“民俗学”专业选修课程,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开展深度体验实践教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多、任课教师高健、教研室教师关是宇带领49名学生参加实践。云南省民俗学会会长木基元教授出席。

官渡古镇深处的乌铜走银传习馆,藏着云南最璀璨的金属工艺密码。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石屏,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与北京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馆内由第六代传承人金永才大师打造的代表性作品琳琅满目:乌黑铮亮的铜胎上,银纹如溪流游走,既有“麒麟吐书”的古朴庄重,也有“梅兰竹菊”的清雅隽永,每一件皆凝聚着“炼铜十步、錾刻千刀”的匠心。
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多老师为同学们送上寄语。他希望大家要跳出书本理论的框架,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读懂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让非遗技艺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他还强调在本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进一步将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与课堂所学的知识结合,形成初步的学术研究成果。
云南省民俗学会会长木基元教授指出,民俗学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历史基础,云南大学是中国民俗学的重镇之一。本次活动正是通过组织青年学生亲身体验,邀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亲授,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随后,传习馆讲解员现场讲解了乌铜走银“熔铜、錾刻、填银、捂黑”等核心工序,从紫铜与贵金属的配比熔炼,到四十五度角执錾刻纹的精准力道,再到银液填入凹槽的火候把控,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同学们围在工作台前,紧盯工具起落的轨迹,认真记录着“全手工制作、十余道核心工序”的工艺精髓。
互动体验环节将实践推向高潮。在传承人团队指导下,同学们分组参与铜勺打制与铜板画创作。锤声铿锵,火光流转——有人因力度不均致铜勺变形,有人在錾刻时反复调角。经过数小时的打磨,一件件带着青涩却满载诚意的作品陆续成型。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邢姝慧同学笑言:“原以为简单的手工活,藏着千锤百炼的功夫,这才懂‘三年学徒,三年出师’的深意,也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最后,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大为分享了他的创业实践经验。他说:“创业要选对一个行业选择一个城市,选择一个未来20年都具有优势的产业,如云南文旅、高原特色农业、边境贸易。对未来的个人发展,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选定的方向不要轻易改变,要选择成长型企业共同成长。”

夕阳西下,实践活动临近尾声。返程路上,同学们的笔记本里写满感悟:“乌铜走银不只是工艺,更是匠人精神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民俗学课堂走出书本,才懂传统文化需要亲身触摸、用心传承”。任课教师高健表示:“从课堂学习到现场参观,再到亲手制作是对民俗不同程度的体验,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并对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活动以云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课程为依托,将民俗学的理论关怀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深度融通,在教学现场实现了知识与行动的互证。学生不仅得以在体验中触摸“乌铜走银”这一传统制作技艺,更在创造过程中体悟到非遗传承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正如那嵌入铜胎的银纹,传统技艺在青年群体的感知与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延展,彰显出非遗振兴的时代张力。
撰稿人:李治霖
一审:高健
二审:张多
终审:赵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