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百年校庆 > 文学院院史 > 正文

云南大学文学院院史 ​文学院大事记
发布时间:2023-03-11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大事记

1522年至1566年(明嘉靖年间),时任云南巡抚王启于昆明倡设五华书院,其名得于院址所在五华山麓。五华书院与经正书院并为当时云南最高学府。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五华书院改云南高等学堂,成为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

1920年,董泽建议唐继尧组建一所现代大学,云南大学的前身私立东陆大学进入筹备阶段。

1922年128日,经省长公署批准,私立东陆大学在昆明贡院正式成立,首任校长为董泽。云南历史上第一所、西南第二所大学由此诞生。

1923年1月,东陆大学延请袁嘉谷、龚自知、华振等硕学鸿儒主持国学课业,袁嘉谷为国文教授,龚自知、华振为国文讲师。

同年322日,东陆大学在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大学预科生入学考试。

1925年,东陆大学开办文、工两大本科,文科包含文史和政治经济两系,华秀升任文科主任。

1926年,邓鸿藩任东陆大学法科教授兼预科主任、文科主任,后任昆明地方法院院长兼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1927年春,东陆大学开办附属中学,每年招收二班。

1928年,龙云任东陆大学董事长,第一届文科本科生毕业。文科成为私立东陆大学地位恒重的大学科。

1930年,云南省政府改私立东陆大学为省立东陆大学,省政府直接划拨办学经费,任命华秀升为代理校长。

1931年,东陆大学文科实行“改科为院”制,省立东陆大学文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邓鸿藩。这是“文学院”作为学院第一次出现在云大的历史舞台。

同年,取消文科预科,文学院专办本科,附中交教育厅直管改为第五中学。

1932年春,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省立东陆大学成立教育学院,文学院与理学院短暂合并,称为“文理学院”,院长仍由邓鸿藩担任。东陆大学形成文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三院并存的建制,学科体系渐趋完备。

1933年,文理学院将数理系并入工学院,文理学院恢复为文学院。

1934年,省立东陆大学改组为省立云南大学。同年9月,再次恢复文法学院,邓鸿藩继续任院长。文法学院主设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三系,中国语言文学作为通识国文课程。

1935年,文法学院成立“中国文学系”,次年1月招生。中国文学系的首设标志着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初步建成。

1937年,云南省政府延聘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同年,中国文学系更名为文史系,下设中国文学与历史两组,首任系主任闻宥。

1938年71日,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分为中国文学组、历史组、外国语文组,属文法学院,院长胡小石,文史系主任楚图南。时值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内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与联大鼎力互助,相得益彰。

1938年至1944年,日军六次空袭昆明,文法学院师生秉持中国学人精神,不畏日寇,坚持学习,形成云大优秀的精神传统。同一时期,文法学院自聘和向联大延聘教授多达近百位,其中包括赵萝蕤、罗常培、袁家骅、闻家驷、施蛰存、陶光、李长之、游国恩、余冠英、萧涤非、陈铨、方树梅、殷孟伦、姚奠中、傅懋勣、邢公畹、张光年、叶德均、汤鹤逸、白之瀚、冯友兰、陶秋英、唐兰、吕叔湘、吴宓、吴晗、徐嘉瑞、刘文典等大家。

1939年14日,茅盾应文法学院邀请,在至公堂公开演讲,在校学生和校外人士踊跃参加。时任文史系主任的楚图南致欢迎辞,茅盾做了题为《抗战文艺的创作与现实》的演说,反响强烈。同年3月、5月,罗文干、闻一多应文法学院邀请,分别来院做了《中国语言学研究近况》和《从离骚谈到先秦思想》的演讲。此后,至公堂成为云大学术演讲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徐嘉瑞、冯友兰、白寿彝、肖蘧、姜亮夫、吴宓、陈序经、陈铨、贺麟、王赣愚、林同济等来文法学院交流演讲。徐嘉瑞讲辛弃疾诗词,白寿彝主讲诗与古史,姜亮夫讲传统诗歌,吴宓讲《红楼梦》人物书评,闻一多主讲庄子思想。学术争鸣,蔚然成风。

12月,文法学院文史系教授闻宥和联大教授罗庸交换授课,闻宥在联大中文系开设“印支语研究”课程,罗庸在云南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时间为一学年,为日后的学术交流与发展积累了优良传统。

1940年,文法学院借聘贺麟为文史系兼任讲师,担任“哲学概论”课讲习。

1941年,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单独建系,不过仍以中文组、历史组的形式并为文史系下辖两专业。同年3月,熊庆来向联大聘任向达为文法学院文史系兼任教授。姜亮夫接替胡小石任文法学院新院长。

1943年,刘文典因休假外出未能按时返校上课,被西南联大解聘。熊庆来致函聘任刘文典为文史系教授,主开“庄子”及“校勘实习”两门课程。同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先后派周新民、华岗(化名林少侯、林石斧)来昆,以云大教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工作。

1944年,文史系设立文史研究室,由刘文典教授主持,钱穆为导师,罗庸为特约导师。刘文典在文史研究室潜心学术并广开课程,提升了文法学院乃至整个云大的学术地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名学者。

6月,云大学生自治会响应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以挽救时局的主张,在云大会泽院贴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开放政权、实行民主”等标语,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7月7日,在地下党组织的发动下,云大与西南联大等大中学校一起,在云大至公堂召开“抗战七周年纪念大会”。

9月,云大文史系主任徐嘉瑞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理事长。

10月19日,云大至公堂联合举办“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晚会”,到会达千余人。徐嘉瑞、楚图南、闻一多、姜亮夫、李广田、李何林、尚钺等在会上发言,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

1945年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昆明举城欢腾。云大、联大、中法大学师生于当晚举办庆祝晚会,文法学院教授吴晗发表讲话。抗战时期的云大与联大同仇敌忾,文法学院师生亦秉承“诚、正、敏、毅”的精神,同联大师生一起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

1946年,云南大学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5所大学之一。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同年5月,国立云南大学成立以教授会、讲师助教会、职员会、工警会和学生系级常委会为主体的“五联会”,积极开展了拯救学校、拯救教育的斗争,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

同年,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出版徐嘉瑞的《云南农村戏曲史》,该书是第一部研究云南地方戏曲的力作。

9月9日,昆明宣布戒严,军警进驻云南大学宣布行政院命令,解散昆明所有大中学校,对留校师生进行“甄审”,开除学生23人,解聘裁撤教师百馀人。国立云南大学顶住压力,于11月恢复授课。

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云南起义,服从中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1950年,昆明和平解放后,国立云南大学改称云南大学。云南大学正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大学和文法学院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1年,文史系析分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和历史系,二系仍统归文法学院,方国瑜任文法学院院长。文史系的这一调整标志着自1938年以来13年的文史合并建系的格局被打破,中文系独立建系,陆万美为首任系主任。

12月28日,中文等三个系的二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土改工作。

1952年1月,学校购买王九龄所拥有的翠湖东路25号院落和袁嘉谷遗留的玉龙堆20—21号两个院落。王九龄房屋改作杜甫研究室,刘文典在此整理历代学者研究杜甫的文献资料,编撰杜甫年谱,指导学生学习。

同年,著名诗人、文学家李广田出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由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兼任)。

同年,云南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首批为生物系生态植物学,第二批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1953年,叶德均专著《宋元明讲唱文学》由上杂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宋元明讲唱文学的专著。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再版;1959年,中华书局三版。2015年,该书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出版。

1954年8月,云南大学撤销学院,各系直属学校管理。中文系从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系主任仍由刘尧民担任。

1954年至1956年,张文勋代表云大中文系赴北京大学参加“毕达科夫文艺理论研修班”,全程参与了新中国文艺理论学科的建立。

1954年至1965年,中文系陆续组建文艺理论、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方学、写作教研室(组),建一步推进现代学科体系建设。

1955年630日,云大在中文系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1956年,在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下,中文系成立“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将校内各系师生撰写的纪念鲁迅的30余篇作品编辑整理成册。

1956年初,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社员曲仲湘和讲师钱澄宇调到云南大学生物系任教。九三学社中央决定在昆明建立九三学社地方组织,发展了刘文典、方国瑜、刘尧民、秦瓒、郭树人、徐文宣等人为九三学社社员。中文系九三学社组织的建立对中文系和云南大学的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有很大意义。同年417日,刘文典教授以九三学社社员身份第一次代表云大中文系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1957年,李广田升任云南大学校长,兼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8年,云南大学中文系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次年招生。

9月至次年4月,中文系师生参加了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组织大理白族文学、西双版纳傣族文学、丽江纳西族文学、楚雄彝族文学、德宏傣族文学、文山壮族文学六个民间文学调查队,编写《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等。

10月1415日,中文、历史两系全体师生职工及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外语等系的师生职工共537人,编成一个大队,分两批下放开远进行短期锻炼,支援钢、铁、铜生产与农业秋收秋种,学习建立人民公社的经验,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

1959年,由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编写的《白族文学史》完成初稿。这是我国第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史,产生全国性的影响。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族文学史(初稿)》。

同年,受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委托,李广田基于“尽量忠实于原作”的整理原则,重新整理此前由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等人搜集整理的彝族支系撒尼人长诗《阿诗玛》,并写作长篇序言。

1960年,高治国调任中共云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李广田降为云南大学副校长。高治国果断进行拨乱反正,云大在云南率先摆脱极左的桎梏。高治国文章《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受到中宣部、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刊于《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连同评论员文章向全国发表和广播,对教育战线上流行的“政治可以代替一切”“劳动代替教学”“反白专道路”等错误倾向进行抨击,矫正了学校的办学方向。

同年,由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编写的《纳西族文学史(初稿)》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云南大学增设函授大学,设置语文等六个专业。

1961年李广田重新整理傣族叙事诗《线秀》,1962年整理傣族民间传说《一滴蜜》。

1966年4月,中共云南大学党委根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半工()半读会议精神,拟定《关于文科三系试行半工()半读的意见》,准备推行新生半工(农)半读工作。

5月6日,云大贴出第一批“揭发”李广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字报,并批判他的“修正主义文艺理论”。

6月4日,省委工作组进驻云南大学,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师生职工投入“文化大革命”。党总支书记会议上传达省委动员揭发李广田“问题”的指示,李广田被隔离审查,送“劳改队”劳动,遭到批斗折磨。

6月,高教部下发通知,为搞好“文化大革命”工作,所有高校暂停招收研究生。自1952年云大文史系首招中文研究生以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戛然而止。

1968年727日,70岁高龄的中共云大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文系主任刘尧民教授在批斗中含冤去世。

11月2日,李广田含恨自杀于云大附近的莲花池中,成为“文革”中云大最大的冤案。

1969年,中文系办学完全瘫痪,但部分师生仍坚持学习与科研。

1972年,中文系恢复教学,即“复课闹革命”“工农兵上、管、改大学”。同年2月,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恢复招生。

1977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同年10月,云南大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在东陆园举行,标志着云大在“文革”后的办学进入新时代。

1978年,成立云南大学函授部,设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四专业。同年,云南大学遵照教育部规定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会上,修改白族文学史的工作正式纳入社科院规划,确定由云大中文系负责编写。

3月2344日,云大中文系承办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学术讨论及教材编写会议”在昆明举办,会上成立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

1979年9月,张文勋招收两名研究生,分别是蔡育曙和胡鸿延,这是“文革”后中文系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同年,云大附设业余大学招收函授生招生工作结束,其中中文等三个专业共录429名学生。

1980年6411日,云大中文系承办了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并于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云大中文系成为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起点”和“见证人”,大大提升了云南大学中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1980年,根据1978年教育部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的决定,教育部委托云南大学举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训班”。来自中央民族学院、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师院、青海师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等十六所高等院校的二十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高等院校举办的培训从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师训班,为中国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储备了人才。

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全国14所院校编写、杨振铎担任定稿组长的《文学理论基础》,经教育部审定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是“文革”以后最先出版的文学理论全国通用教材。

同年,李兆同、徐思益合著的《语言学导论》由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这本教材是文革后出版的5部同类教材中的第一部,被称为“填补了我国十年浩劫后缺乏新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的空白”,国内几十所高校采用。

1982年,受云南省民委委托,杨振昆带领1979级同学到景谷县调查傣族文学,搜集了七十万字的泰族史诗及民间故事。李静波在此基础上出版《白虎经书》,杨振昆出版《三牙象》。

1983年,云大中文系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社团“银杏”文学社,涌现出于坚这样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

同年,朱宜初、李子贤主编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国民间文学专业教材,该书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颁发的“最佳著作奖”

1984年,中文系增置新闻学专业教研室。同年,受委托开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函授大专班。

6月,成立云南大学抗战文艺研究室,主任蒙树宏,成员有任兆胜、张道刚、杨振昆、陈丽卿、钟秋、张维、李从宗、降红燕等。

1985年,新闻学本科专业招生。

1986年,文艺学硕士学位点获批,学术带头人是杨振铎、赵仲牧、杜东枝。首批招收三名硕士研究生:蒋永文、李道和、杜道明。

1987年,云大中文系木继红与徐涌涛、李林赴金沙江边考察,次年编成《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

1988年,张文勋的论文集《儒佛道美学思想探索》出版,引起学术界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0年第3期发表书评,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研究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云南大学成立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张文勋为主任,专职副主任是李子贤。该中心的成立,为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建设奠定基础。2001年更名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批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991年,木继红(木霁弘,下同)与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发表《超越——茶马古道考察记》,首次命名“茶马古道”。

3月,云南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室成立,主任杨振昆,成员有陈丽卿、钟秋、张维、李从宗、降红燕、张佐邦、马艳、周婷、刘敏等。

1992年,中国民间文学硕士学位授权获批。李子贤、傅光宇、张福三为学术带头人,同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同年,木霁弘与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之后“茶马古道”之名渐传。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将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并列,称其为“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茶马古道”打通语言、文学、文化、经济等领域,极大促进了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994年,中文系主办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会议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年,中文系失去中文学科自学考试主考权后,在省委办公厅和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报请省教育厅自学考试办公室批准开办并主持秘书学及新闻学两个学科的自学考试。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到全省进行自考辅导,解决了自考需求,也增加了中文系办学经费。中文系向学校购买十套住房,缓解了教师住房困难,还为教师出版著作给予经费支持。

1995年,中文系受国家教委委托主办全国重点大学中文系主任会议,全国三十多家重点大学系主任出席会议。

1996年,“中国当代文学教材编写会议”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会议由华中师大校长王庆生主持,确定王庆生任主编,杨振昆、王又平任副主编,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纳入“面向二十世纪教材”系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年1月,首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云南大学图书馆、《思想战线》编辑部与日本比较民俗学会共同主办。

6月,成立云南大学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子贤,副主任张正军、姜文清,成员有秦家华、任兆胜、何思强、杨勇、胡立耘等。

同年,“中国民间文学”硕士学位点更名为“民俗学”,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转到社会学一级学科,从文学门类学科转到法学门类学科,是云南大学社会学学科最早的硕士点。作为主要支撑方向为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报批打下基础。2021年中文系停止招收“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民俗学硕士点调整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7月21日,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以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原新闻专业)合并设置人文学院”。1115日,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由副校长林超民兼任,党委书记张跃,首任中文系主任段炳昌。

1999年10月,1998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晓蓉等同学的论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环保意识的调查及价值初探—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例》,获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是本届所有云南省参赛作品中获得的最高奖项,指导教师段炳昌、黄泽获“园丁奖”。

12月15日,成立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张福三任所长。

12月,人文学院设立人文素质综合教研室,人员主要由原云南省政法专科学校部分教师组成,蒋永文兼任主任。

2000年,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政治学”共同组成民族学申报的五个支撑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施惟达、段炳昌和黄泽。博士点获批后,以上五个方向于2001年招生。2018年中文系停止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调整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月,云南大学组织云南村寨调查,中文系有10多位师生参与调查工作。

6月18日,成立云南大学西南民族语言研究中心,段炳昌任主任,木霁弘任副主,成员有罗江文、木继红、冯良方、马艳、黄泽等。云南大学副校长林超民教授为顾问、著名语言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士元教授、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南开大学石锋教授为客座教授。同时成立“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田野调查基地”,由美国加州大学赵元任语言文化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和云南大学中文系合作建设。

8月18日至21日,“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和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召开,由由云南大学、怒江州政府、日本民俗学会主办,云南大学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图书馆与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学报编辑部承办。

9月8日,举行《张文勋文集》首发式。《张文勋文集》共6卷,250多万字。

2001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授权获批并于次年招生。谭君强、姜文清为学术带头人。

5月,成立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任黄泽,成员有段炳昌、董秀团、木继红、毛艳、洪颖、施惟达、张福三、郑筱筠等。

同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招生,首批博士生导师段炳昌、施惟达,首批博士生董秀团、李立,这是云南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点。

10月20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主办,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承办。

同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民族文化学”。

同年,云南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申报的“合作共建民族文化学”省院省校合作项目获批,资助项目80万元,项目负责人为段炳昌和陈保亚。

2002年,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招生。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文学院撤销该专业,2021年停止招生。

5月2830日,“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美学硕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获批。“美学”和“宗教学”是云南大学“哲学”学科最早的硕士点,作为主要支撑方向为“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报批打下基础。2021年中文系停止招收“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美学硕士点调整到政府管理学院。

7月,云南大学第二期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以省外少数民族村寨为调查对象,中文系师生参与调查,中文系教师担任4个调查组组长。

2004年19日,人文学院解散,成立文学与新闻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和社会工作学院、档案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由原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人文素质教研室组成。云南大学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中心并入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任其昆、院长段炳昌、党委副书记罗江文、副院长张宇丹。余建忠为调研员,兼任大学语文与综合素质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黄泽(2004—2005任职)、王卫东(2005—2006任职)。

8月17日,“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暨第三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怒江州六库举行,由云南大学、怒江州政府、日本民俗学会主办,云南大学中日民俗比较研究中心和怒江州文化局承办。

10月,云南大学民族村寨调查研究基地“剑川白族石龙村调查研究基地”正式启动建设,董秀团负责。

同年,中文系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签订联合培养“2+2”中文学士合作办学协议。2005年宋卡王子大学开始招收泰国学生,在泰国学习两年后,于20078月到云南大学继续学习两年,同时获得云南大学和泰国宋卡王子的本科文凭与学士学位。

同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美学硕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开始招生。

同年,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招生。2005年调整到文化产业研究所,2006年再调整到工商与旅游管理学院。

同年,成立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2005年更名为文化产业研究院,施惟达为第一任所长、院长,李炎为副所长、副院长、第二任院长。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06年是文化部批准的首批6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之一,文化产业方向直接介入云南省非遗的保护与发展,积极推动云南文化产业的建设。

2005年,中文系与泰国艺术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2+2+1”联合培养中文学士合作办学协议。分别在泰国艺术大学和云南大学学习两年,返回泰国进行一年的教学实习,获得云南大学和泰国宋卡王子的本科文凭与学士学位。此后,中文系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泰国艺术大学展开了长期稳定合作。

12月16日,再次组建人文学院,由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新闻系、人文素质教学部组成。

2006年,文艺学博士学位点授权获批,谭君强、张国庆、施惟达、王卫东为学术带头人。这是西南地区除四川和重庆之外的第一个中文学科和文学门类学科博士点。

同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获批,云南大学成为云南省第一家中文学科硕士点全覆盖的学校。

同年,文艺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

6月,成立云南大学云南文学研究所,归属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宋家宏调入云大,任云南大学云南文学研究所所长。成员有张志平、张佐邦、蔡丽、钟秋、降红燕等。

9月29日,云南大学举行“李广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由人文学院中文系承办。

11月19日,全国中外传记文学年会在云大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12月11日,成立云南大学“滇学研究中心”,中心设在人文学院,段炳昌任常务副主任。

2007年,文艺学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宁凡、孙兴义,这是云南大学第一批中文学科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为谭君强、张国庆。

同年,对外汉语和汉语言文学本科生赴泰国进行教学实习,开云南大学本科生成建制国外教学实习的先河。2011年之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成建制赴泰国进行4—9个月的教学实习,并获得泰国教育部的专项补贴。至今,云大中文学科学生的汉语教学覆盖泰国全国各地150多所中小学,教授学生数万人。提高了云南大学在泰国的影响力,有效地传播了中华文化。

12月13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同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列入云南省重点专业。

5月16日,举行赵仲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暨仲牧书屋揭牌仪式。

同年,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价“具有导向正确、视野开阔、论证深刻、文风良好、学术规范、原创性强、价值厚重等特点”“代表了国家级社科研究水平”。

同年,文艺学博士点招收博士生龙晓滢、曾静,导师为李生森、王卫东。

2009年,中文系申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获批。

同年,谭君强的《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被教育部指定为研究生教材,这是教育部指定的第一批全国研究生教材。

11月69日,第八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11月13日,张文勋先生荣获第二届“兴滇人才奖”,张先生将奖金30万元悉数捐出,在云大设立“张文勋奖学金”,奖励文科优秀研究生。此善举得到省政府和学校支持,省政府和学校分别配套40万元和30万元,筹集到100万元作为奖学金基金。

11月14日,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颁奖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2010年,全国第一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为支持留学生院的学科建设,中文系和留学生院共同招生培养。2019年文学院停止招生,由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单独招生培养。

8月22日,“兄妹婚神话与信仰民俗暨云南省开远市老勤村(彝族)人祖庙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和开远市召开,由云南大学、开远市委、开远市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日本亚洲民族文化学会联合主办。

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获批,学术带头人为张国庆、何明、李道和、张志平。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文学学科的一级博士学位授权,也是西南地区除四川、重庆之外的第一个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3月2122日,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在云大科学馆召开。

同年,第一批文艺学博士研究生毕业,陈芳、孙兴义等人获文学博士学位。

2012年,中文系支持毕业留学生侯赛因•阿弗扎尔在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建立中文系,2016年开始招收孟加拉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同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李道和、张志平。蒋永青遴选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招生。

同年,中文系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文化传播”招生方向,2013年招生,培养单位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该招生方向的设立对云南大学乃至云南省高校新闻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张宇丹、郭建斌。

8月2123日,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9月1517日,第四届“古琴的音乐美学与人文精神”跨领域、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办。

11月19日,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成立,主任谭君强,秘书舒凌鸿、陈芳,成员有降红燕、谢雪梅、王浩、宁凡、赵嘉鸿、洪丽霁、杜丽琴等。

12月8日,纪念袁嘉谷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和校庆办共同承办。

12月21日,姜亮夫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姜亮夫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召开,由人文学院中文系承办。

2013年218日,林文勋副校长率段炳昌、王卫东和李道和赴香港大学拜见饶宗颐先生,饶先生为云大校庆题书贺词。

4月10日,举行文勋书屋揭牌暨《张文勋文集(续集)》赠书仪式,张文勋先生将一生藏书捐赠云大图书馆,图书馆专设“文勋书屋”。

9月6日,《光明日报》社与云南大学首次合办“光明讲坛”,张国庆教授主讲《二十四诗品》。张昌山副书记主持,林文勋校长、《光明日报》刘副总编分别致辞。

同年,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下设“语言教学研究”方向,云大外语学院王晋军招收博士生。

2014年318日,举行《赵仲牧文集》出版座谈会。

3月,成立世界华文文学与东南亚南亚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振昆,秘书蔡丽。

4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获批。

5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获批,主任段炳昌。

10月1015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2015年3月、10月,王卫东、陈芳负责的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研习班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进行,香港大学师生按教育部规定上限人数到云南大学交流。20162017年每年两次举办该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和深度体验,香港大学生增强了对内地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了解,推动了香港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视察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中文系马艳老师时任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7月26日,举行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与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协议签署及挂牌仪式。

同年,董秀团、孙信茹和向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分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文艺学专业审美人类学方向。

11月1115日,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12月28日,人文学院解散,组建文学院,由原人文学院中文系、人文素质教学部组成。

2016年9月,云南大学审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向丽任主任。

同年,陈芳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三等奖。

2017年625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高健博士、王抒凡博士出站,是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出站的博士后。合作导师王卫东、李道和。

9月,云南大学古代文论研究中心成立,主任张国庆。

11月911日,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承办。

2018年,在文艺学博士点下设“图像文化学”方向,云大外语学院王玲招生。

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全国第一批国家一流专业。

9月,云南大学神话学研究中心成立,主任黄泽。

2020年6月,获批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王九龄、袁嘉谷旧居与云南地方文化普及示范基地”,王卫东、何丹娜负责。

同年,获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作家与中国文学现代化”,张志平负责。

同年,云南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主任董秀团。

同年,黄静华、王新、杨绍军和赵倩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分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2021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南亚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王卫东负责。

同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点招生。为支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由云大外语学院招生培养。云大外语学院刘树森、寸雪涛、于在照为第一批导师。2022年骆洪招生。

同年,在文艺学博士点下设“视觉文化研究”方向,2022年设“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方向,支持艺术学科发展。云大艺术与设计学院王新、成联方分别于20212022年招生。

同年,由校团委和文学院联合主办,文学院团委和“银杏”文学社承办的云南大学第一届“银杏文学奖”征文大赛举行。

2022年,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与交流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环印度洋国家基地”、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云南省“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基地”。

5月2829日,第一届东南亚南亚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由云大中文系主办。

同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2022年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学科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