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云南大学文学院文典大讲堂暨圆桌论坛:殖民历史中的语言政策与民族身份重构
发布时间:2025-06-19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大学文学院文典大讲堂暨圆桌论坛:殖民历史中的语言政策与民族身份重构


2025611日上午9:30,多伦多都市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娜·奥斯邦(Dana Osborne),于东陆校区科学馆第11会议室,应邀进行了题为《殖民历史中的语言政策与民族身份重构》的专业讲座。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湘云、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佳、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仲黎、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保明所等嘉宾,及云南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云南大学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心等机构,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的圆桌论坛。此讲座还有文学院教授舒凌鸿副院长出席,黄静华教授主持,多个学院及专业的学生参与旁听并积极提问。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809

讲座伊始,戴娜教授结合丰富的世界语言案例,从语言(Language)和方言(Dialect)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界定差异切入,主张二者的界定并非纯粹基于语言学上的相互可理解性性Mutual Intelligibility),更多是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就菲律宾的语言使用图景来说,其拥有180余种不互通的语言,各自又有其方言谱系;复杂度可见一斑。同时,戴娜教授还引入了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用(code-mixing)概念,来对菲律宾的日常语言实践进行描述——菲律宾英语“Taglish”(他加禄语和英语的结合)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接着,讲座进入了菲律宾的语言历史和语言政策史部分,戴娜教授主张,殖民历史及其政策参与塑造着菲律宾的语言格局。在西班牙殖民时期(1565-1898),西班牙语被确立为政府与宗教领域的制度性语言,但在教育领域并未充分发展,且时有抵抗运动。此外,华人社群也有参与菲律宾的语言层积进程。而在美国殖民时期(1898-1946),英语被确立为官方语言和教育用语,通过教育系统(如Thomasites”教师)在菲律宾强制推广,不仅成为一种通用语(Lingua Franca),更被赋予了现代、进步和精英的社会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菲律宾人的语言观念和身份认同。

微信图片_20250619102921

英语推行的背后,是美国将自身定位为文明化力量的意识形态,宣称要将菲律宾从西班牙的殖民控制解放出来。戴娜教授特别以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这一具有讽刺性的诗歌短语,来显现西方世界语言及文明教化政策背后的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逻辑。在菲律宾独立(1946)后,其语言政策交织于殖民遗产与国家认同、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力量中,不断变迁,如以菲律宾语和英语为官方教学语言的双语教育政策(BEP1974),将地区语言确立为次级辅助性地位(1987)。戴娜教授特别关注的是母语本位的多语教育政策(MTB-MLE, 2012):规定K-3年级使用19种地方母语之一进行教学;却于2024年被叫停。戴娜教授主张,其失败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的国家话语(受全球多元文化主义影响)与地方执行能力(如教材匮乏、师资不足)之间存在巨大脱节。这暴露了在复杂的历史遗产之上推行理想化语言政策的巨大挑战。在结论部分,戴娜教授表示,菲律宾的语言政策是殖民叙事话语、晚期现代话语、国家话语与政策现实执行等力量持续博弈与塑造的复杂产物。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929

 主持人黄静华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将议题引向圆桌研讨环节。黄静华教授表示,戴娜教授为我们描述了菲律宾原住民语言使用的动态历史变化,呈现了多元的菲律宾语言使用场景,尤其重要的是为我们剖析了这些语言景观在菲律宾本土思想文化当中的深层语境,是一项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讨论。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956

 在圆桌讨论部分,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湘云副研究员结合非洲区域国别的研究背景,描述了殖民国在非洲地区的语言殖民体系,包括宗教、教育、体制收编等;并以坦桑尼亚为例,呈现出后殖民时期,部分非洲国家在民族语言主权认同和殖民语言国际化两种力量之间的语言政策困境。

微信图片_20250619102014

文学院王仲黎副教授则对比了我国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图景,表示二者差异在于,虽经历过殖民半殖民时期,但我国有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汉语作为通用语,语言国情的不同使得我国在教育领域等公共领域的语言使用和东南亚国家有着根本不同。共同之处在于以民族国家建构为目的的语言政策,结合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如何推动语言治理和规划实现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积极结合,值得考虑。菲律宾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经验具有借鉴意义,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在微观研究层面积极开展中西对话。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944

文学院保明所副教授表示,西双版纳傣族的语言使用和教育情况和菲律宾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并就菲律宾不同语言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本土语言的科学保护措施和戴娜教授进行了交流。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928

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余江英副教授结合自身的语言教育经历,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语言生态问题进行了提问,主张对高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的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930

外国语学院李佳教授结合自己深耕研究语言政策,以及边境多语研究经历,就菲律宾政府语言政策与周边东南亚国家对语言新认知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提问,观点新颖,交流热烈。同时,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李佳教授为在场师生就关键语词、关键提问与回答进行了双语翻译,极大提升了会议交流的效率和有效性。

微信图片_20250619101829

微信图片_20250619102007

在学生互动环节,学生们结合各自的研究专业与兴趣进行了踊跃提问,包括语言识别与身份认同问题,本土民间文学作为母语教学材料的转化问题,越南和菲律宾的语言政策及使用的比较问题等。整场讲座暨圆桌论坛以扎实的经验材料,前沿性的批判视野,以及富有启发性的跨学科对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全球化过程中殖民历史与本土语言政策及使用复杂关系的研究案例,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积极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意义深远。

   (撰稿:杨慧玲、摄影:李冠楠)

 

 

 

一审:纳文洁

二审:舒凌鸿

三审:赵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