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三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28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文学院


我院与《学术月刊》杂志社、《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于202572627日在东陆校区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余名校外专家学者,与我校师生一起,围绕着“被发明的历史”与历史关怀、战时体验与文本实践、四十年代文学的多元面向、战时文学的地方经验、战时语境与文学策略、世界的中国及其地方、在地经验与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等话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热烈研讨。杨绍军副校长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想来宾介绍了我校近年来文科科研与学校发展情况。文学院舒凌鸿副院长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a2890d63faa1fbf364280224584c201

开幕式上,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教授和《学术月刊》责编、副编审张曦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杨绍军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云南大学的历史文化,以及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420d2e26c18b4d6c86cf2bd614042cc

开幕式由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舒凌鸿教授主持。

6649bf12bbe1a6d087ee915f2708895

张曦回顾了前两届会议的举办背景,强调19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年份,文学形式因其地理划分而各具特色,地方经验和中国想象从未断绝,是一个文学研究的富矿。她表示,《学术月刊》是一片为学者们开放的学术园地。

f5416afbce02e403ea5848ee5581956

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维东教授、云南大学文学院段从学教授四位资深学者精彩的专题发言中正式开启。

吴晓东教授以《“战时中国”与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为题,从“问题脉络”、重建远景、未完成性、转折年代的历史意义、战时中国新的诗学视野与诗学模式、同步于世界历史进程的“战时中国”这六个维度之上重审战争年代的中国文学,对四十年代文学进行整体把握。他认为,战时中国生成了重大的历史后果,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文明形态。

dc774b013f76fc9f14d4b0b21855535

贺桂梅教授以《“中国化”的理论实践与当代文学的生成(1936-1945)》为题。她从“理论实践”的层面,梳理分析抗战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左翼文坛从1936年至1945年开展的主要理论运动思潮,重点讨论了三个相关问题,即“中国化”这一核心理论范畴的提出及其展开过程、“民族形式”论争的基本诉求与内在争论点、“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与实践。

eae92f275bee62831c1f7840fbe9e2b

周维东教授以《群岛结构:战场分割下的边区文艺构成》为题。他谈到,传统认为的解放区或者延安范畴内,严格意义上统一的文学场域或者内部交流场并没有真正形成,每个地方的文艺都有自己的特点,构成各自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群岛结构”既是边区文艺的整体特征,又是一种组织秩序形成的内在逻辑,认识到延安文艺的“群岛结构”可以避免将当代文艺经验简单对应到延安文艺之中的误解。

1dfc8ecc2be990c2c572a514502b632

段从学教授以《论抗战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推进和发展》为题。在他看来,抗战文学让“五四”新文学克服了自身的内在困境,推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抗战文学把“五四”新文学对“个人的发现”,推进到了“个人的发展”的新高度,为现代中国创造了“有责任”,也有力量创造自己的新生的行动型社会历史新主体。从晚清暗中延续到“五四”的“开启民智”的民族主义启蒙运动的内在困境,也随着抗战文学对“民众的发现”而得到了解决。“五四”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科学主义,也是在抗战文学这里才最终获得了它的历史形式,变成了新文学自身的内在组成要素。

d8de2d31d4742f880e8febc351e85da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被发明的历史”与历史关怀、战时体验与文本实践、四十年代文学的多元面向、战时文学的地方经验、战时语境-个人经验与文学策略、世界之中的中国及其地方、西南联大文学与在地经验等七个学术议题,进行学术研讨。会议倡导平等和民主的学术探讨精神,学者们采用发言和评议并重的方式,对本次会议各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拓宽了学术界对1940年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8c91a88fb12fe0fe4ce714550587f70

27日下午,全体参会人员前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及博物馆参观,各位专家学者在一处处纪念建筑前驻足流连,重温联大校史,感受民族危机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刚毅坚卓”的宝贵品质,实现了学术研究与真实在地感受的融合。参观结束后,各位专家学者还在文学院部分师生的陪同下,步行至凤翥街、龙翔街、文林街、先生坡等处,寻访联大文人笔下的昆明风物。

微信图片_20250727212242

“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曾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在成都和北京成功举行,本次为第三届,会议对于持续推动1940年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会议在曾为抗战“大后方”的昆明召开,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撰稿:庞树娴、王玉红

摄影:宋穆瑶

一审:舒凌红

终审:赵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