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组织文学院五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西双版纳勐海、玉溪易门和迪庆香格里拉三地,同步开展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赴香格里拉推普实践队
2025年7月10日至16日,马君毅老师带领8名同学深入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村落开展实践活动。团队走进高原纳西村落,通过精准调研、特色教学与深度文化互鉴,积极探索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

为摸清当地普通话应用的痛点与需求,团队深入白地村、古都村等代表性村落,克服高原环境,走进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村小课堂。实践团队采用“问卷+深度访谈+实地教学” 相结合的方式,与纳西族村民、民宿经营者、旅游业从业人员等不同群体面对面交流。

实践团队面向当地适龄儿童开设了“国学经典”为主题普通话趣味课堂。除诵读《唐诗三百首》《论语》选段外,更创新融入纳西族谚语、东巴图画文字互动游戏,引导孩子们在对比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特色,激发学习兴趣。针对旅游从业者及青壮年村民,团队进行了现场实用普通话技能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民宿接待、向导解说、松茸交易等实际场景,进行场景化模拟对话和表达训练。

实践过程中,团队深度参与当地文化生活,拜访当地东巴文化传习人,参观东巴文化传习馆,学习东巴文字、聆听史诗,了解国家级非遗东巴纸、东巴鼓的制作技艺等。这些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纳西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增强了村民用普通话讲述本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
赴勐海推普实践队
2025年7月13日至19日,张梦夏老师带领22名同学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深入边境村寨、口岸集市、产业基地,通过走访调研、专题培训、文化互动等形式,切实推动普通话普及工作,助力边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

深入基层走访调研 精准把握语言需求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曼拉村“云大科技小院”、打洛口岸边贸集市、“中缅第一村”勐景来和勐宋乡产业基地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寨和产业基地,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现状及具体需求。



丰富推广形式 开展“推普+”特色活动
结合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场景化教学+个性化指导”的模式,开展了系列特色推普活动,帮助当地群众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在勐景来景区,实践团队深入走访当地商户,一对一指导普通话销售技巧。卖热带水果的傣族奶奶高兴地说:“学了普通话招呼客人,我的水果摊生意比原来好多了!”团队成员还帮助商贩规范书写店铺招牌,现场教授接待用语。

团队特别关注非遗技艺传承保护,走访了制糖、制陶、酿酒、傣锦等多个非遗工坊。通过记录老艺人的技艺故事,鼓励他们用普通话讲述“老手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傣锦匠人表示:"以前只懂做手艺,现在能用普通话讲我们的文化,感觉特别有意义。"
针对不同群体,团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曼方村委会童心港湾,实践团成员通过拼音儿歌、故事接龙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普通话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在曼列村小组,师生们组织开展“‘语’你同行,共话家乡”活动,不仅教授普通话知识,更鼓励村民用新学的普通话介绍家乡特色。“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曼列村很美,有茶叶、玉米和红糖,希望能通过你们的视频让大家看到!”参与活动的村民说。

在三迈村回散咪小组,实践团开展了“云端带货“实训课,学生们现场示范直播话术,帮助村民掌握网络销售中的普通话应用技巧。

建立长效机制 深化校地合作
实践团队与勐宋乡政府举行专题座谈会。文学院团委书记张梦夏和勐宋乡党委组织委员、乡团委书记沈菲菲以及曼方村党支部书记等就如何优化推普工作、解决勐宋乡实际问题和双方建立“推普”结对帮扶长效机制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在干部培训、推普教材开发、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的可行性,为后续深化校地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践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100余人次,不仅为当地群众带去了实用的语言技能,还为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推普+”帮扶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实践团学生们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发挥专业所长,为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赴易门推普实践队
2025年7月13日至19日,赵威老师带领9名同学赴玉溪市易门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暑期社会实践。
为让推普工作贴合当地需求,团队分赴街头、社区、市集,开展了“地毯式”走访,与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群体,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


团队聚焦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在共青团易门县委、龙泉街道团工委及易门县阳光公益慈善中心的支持下,开设了10节推普公益课堂,吸引了120余人次参与。语言表达、中华诗词、创意写作、非遗蜡染、软笔书法等小课堂,通过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内容结合,让小朋友们在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深切感受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依托易门“菌乡”文化名片,团队走进野生菌博物馆、交易中心、美食文化城和商贸城等,了解行业特色,推动商户普通话职业技能的提升。此外,还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城乡规划展示馆和易门文化长廊等,全面了解当地乡村语言文化,用普通话讲好地方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


为期7天的实践中,团队集中开展活动地点12处,撰写实践日志63篇,共计发放推普宣传册和调查问卷各百余份,覆盖约500人次。团队用青春搭建起语言之桥,让普通话在文化传承中焕发新生机,在产业发展中彰显新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一审:张梦夏
二审:何丹娜
三审:赵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