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百年校庆 > 文学院院史 > 正文

云南大学文学院院史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物风采
发布时间:2023-03-09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文学院

第二部分 师资力量

云南大学中文学科创建于1923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术传统优良。195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点授权,2001年获得省级重点学科“民族文化学”,2006年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点授权,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和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首批一流专业,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学科提升计划”。现有在职专任教师70余人,涉及众多研究领域。云南大学中文学科在不同时期回应社会关切,广聘英才,彰显名师风采。

1920年至1933年,创立之初的东陆大学聘请袁嘉谷等国学大师任教,为云大中文系的发展壮大开启良好先声。1922年,云南大学的前身私立东陆大学成立,学校延续书院传统,建校初期即设文、理班,中文(国文)为重要科目。1930年,云南省政府改私立东陆大学为省立东陆大学。1931年,改科为院,设文学院。在这一时期,云南大学中文学科立足地方,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

1934年,省立东陆大学改组为省立云南大学,设文法学院。1935年,“中国文学系”成立,标志着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建成。1937年,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设文史系,下设中国文学与历史两组。1938年省立云南大学改国立云南大学,时值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内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鼎力互助,大师云集。这一时期,文法学院与西南联大多门课程交换代课教授,合作密切,学术交流频繁。1941年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单独建系。1946年各大高校北归之后,原西南联大的部分教师继续任职云大,进一步充实了云大中文系的师资队伍建设。

1951年,文史系析分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中文系独立建系。1954年至1965年,中文系陆续组建文艺理论、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写作教研室(组),补充师资、广纳贤才,加快推进现代学科体系的建设。1966年“文革”开始,十年浩劫,师资队伍遭到严重削弱。

1980年代是云南大学中文系师资力量的恢复时期,师资队伍迅速壮大。1990年代延续80年代的发展态势,师资力量获得进一步积累。19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1980年代加入云大中文系的老教师陆续退休,2004年中文系专任教师减少至不足30人。2004年,文学与新闻学院成立,由原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人文素质教研室组成,中文学科开始新一轮师资力量的积蓄。201512月,文学院成立,由原人文学院中文系、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组成,2022年专任教师超过70人,谱写文学院的新篇章。

 

第一章 人物风采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74623

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晚年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一代名儒、国学大师、诗人、书法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经济特科试,高中状元,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光绪三十年(1904),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与政务,并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调为学务处副提调,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国史馆协修。宣统元年(1909),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任内推广教育,增设师范、工、医、水产学校及各县小学四千余所。辛亥革命后,回到云南,都督蔡锷聘为参议。1913年,作为国会议员赴京,时清史馆开,受聘为协修,任选举、文苑、大臣、地理(云南部分)诸门编辑,常与缪荃孙、梁启超等商榷清史体例。越年归滇,嗣后笃志著述,不问时政。1923年,受聘为私立东陆大学国文教授,后长期执教于东陆大学与云南大学。19371223日逝世,享年65岁。

袁嘉谷先生精于考据,擅长诗古文辞,主要著述有《滇绎》《云南大事记》《滇南金石萃编》《讲易管窥》《滇诗丛录》《东陆诗选》《石屏县志》《移山簃随笔》《卧雪诗话》《卧雪堂诗集》《卧雪堂文集》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75134

方树梅

方树梅(18811967),字臞仙,号师斋,一号雪禅,又号盘龙山人,云南晋宁人。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1906年入昆明优级师范学堂攻读国学,后在云南通志馆、云南丛书处、《云南日报》任编辑。嗣后投身师范教育,曾在昆明师范学校、省立师范学校、云南大学等学校任教。建国后,曾任政协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文管会委员、文史馆馆员等职。方树梅先生嗜好藏书,既藏古籍善本,又收中外近代书籍,尤其留心云南地方文献,如清抄本《孙髯公先生诗集》、稿本《谢石臞诗草》、嘉庆刻本《红茗山房诗序》等书,均为稀见珍本。为广收博采,遍迹于昆明书肆;又自筹资金,于1933年北游访书至12省,收获颇丰。家有藏书之所“学山楼”,贮书3万馀卷。1967年逝世,享年86岁。

方先生曾参与《云南丛书》《云南通志》《滇文丛》《滇诗丛》等书的编纂,并编著《明清滇人著述书目》《近代滇人著述书目提要》《滇南碑传集》《滇南书画录》《晋宁县志》《历代游滇诗抄》《滇南茶花小志》《乡贤事略》《钱南园年谱》《滇文丛录》《学山楼文集》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82056

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师范院特班。在求学的同时,与马一浮、马君武在上海创办“翻译会社”,出版了《翻译世界》月刊;还参与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编辑的《苏报》《国民公报》《国民日日报》等进步刊物的写稿和编辑工作。1904年,到芜湖安徽公学任文科教授。1909年,返回四川,任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兼授国文、理学课程,后又改革学堂,并将其改名为“四川国学院”。民国初期,曾先后任孙中山先生大本营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习等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潜心改志,从事教育与学术。1924年至1925年,任教于私立东陆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等职。1964127日病逝,享年80岁。

谢无量先生学识渊博,其研究范围覆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主要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楚辞新论》《中国哲学史》《佛道学说诠解》《伦理学精义》《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此外,有《青城杂咏》《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等诗文及书法作品。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0842

胡小石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南京。著名国学大师、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1906年,考取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前身),1909年毕业。1917年,经其师李瑞清先生介绍,到上海任明智大学国文教员。1920年,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与同在该校执教的李大钊先生相识。1924年,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继而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等职。19398月,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赴云南大学任教,同时兼任文法学院院长。19401月,离开昆明,回到重庆中央大学任教。19498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欣然出任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员,兼任文学院院长。1962316日晨病逝,享年74岁。

胡小石先生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主要著述有《甲骨文例》《远游疏证》《说文古文考》《金文释例》《古文变迁论》《齐楚古金表》《声统表》《江津县方言志》《说文部首疏证》《楚辞辨名》《书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印本》《金石蕃锦集》《屈原赋考讲义》等。胡先生工诗文,有《磐石集》《峡林》《无同沙词》《蜩楼草》《东风堂集》《夏庐长短句》《愿夏庐诗词钞》等作品集。此外,他在书法领域亦造诣颇高,是金石书派重要代表人物,与林散之、萧娴、高二适合称“金陵书法四老”。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1055

刘文典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原名文聪,安徽合肥人。著名文史研究大家、文献学家。1906年,赴芜湖入安徽公学读书,师从刘师培、陈独秀。1909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师从章太炎。1912年,回到上海,在《民立报》任翻译,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追随孙中山至日本,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担任《新青年》杂志英文编辑。1927年,参与创办安徽大学,代行校长职权。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代理系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38年,辗转至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11月,担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后长期执教于云南大学。1956年,晋升为一级教授,同时兼任云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715日病逝于昆明,享年69岁。

刘文典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在诸子学及校勘学方面造诣颇高。主要著述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斠补》《三馀札记》《<大唐西域记>简端记》《群书校补》《宣南杂志》《杜甫年谱》及译作《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生命之不可思议》等,后人将其著述汇编为《刘文典全集》。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56

白小松

白小松(18931959),字之翰,别号耘斋,贵州省贵筑县人。著名民主人士、诗人、学者。因家庭贫困,弱冠入滇军,任译电员,不久提为唐继尧机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唐继尧将之介绍给蔡锷,从此以译电室为家,全力服务于“护国之役”。1923年起,先后担任贵州省筹饷局长、云南省都督府秘书长等要职。1927年,龙云、胡若愚、张汝骥等发动“二六”政变,对唐继尧实行兵谏,逼其退位。白小松先生在事变中被乱兵打伤,于法国医院就医,随机出奔省外。起初在沿海城市以及香港等地以教书和售卖字画为生,后于抗战初期回到昆明,在云南大学任教。在此期间,曾出版《云南护国小史》等著作。抗战后期,由于龙云等邀请,白小松不念旧恶,出任昆明行营中将秘书长,但此时其精力已转向诗文、书法、金石、收藏等方面。龙云去职离滇后,白小松重返云南大学授课,与欧小牧等合编《白欧》周刊。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在卢汉宣布起义后发起成立云南人民拥政会,自任主席,迎接解放大军入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公债推销委员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并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7月,在昆明病逝,享年67岁。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3103

吴宓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省泾阳人。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学衡派代表人物。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科毕业。1917年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次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1920年获学士学位,1921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受聘于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4年,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1925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延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学者为研究院导师。1930年至1931年,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并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国,访问了雪莱、司各特、卢梭等人的遗迹。1931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8年,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任外文系教授,后代理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主任,同时兼任云南大学教授。1944年秋,至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2月,至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94月,至重庆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19504月两院相继撤消,至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任教,同年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任教。19781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

吴宓先生视野广博,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开创比较文学研究。编有《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大纲》《汉字字形、字音沿革(发展变化)简表》《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发表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评价》《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任务典型》等中、英文论文,还著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2148

徐嘉瑞

徐嘉瑞(18951977),字梦麟,云南昆明人。我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史学家、诗人、民间文艺学家。15岁考入昆明工矿学堂,但因家境贫困,读书两年便不得不停学报考省立师范学院公费生。18岁时,其父因病不幸去世,家中断了经济来源,他被迫放弃学业。1913年到1922年,在昆明陆军医院做司药。期间,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同时自学英语和日语。1923年起,先后任教于昆明成德中学、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女子中学。1927年,在昆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负责情报、宣传、学生运动等工作,随后创办和负责地下刊物。1928年,进入了昆明《民众日报》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1929年,先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1931年,任教于昆明女子中学。1938年,任云南大学讲师,次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分会主席,主编抗战《战统》诗刊,发表多篇抗日诗文。1943年,创作并出版了著名的抗日话剧剧本《台湾》,并在昆明公演。19466月,受聘赴武昌华中大学任教。19486月,回到云南大学,继续担任文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昆明师范学院校管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云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常委、中国文学研究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常委、云南省民族文艺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文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编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云南分会主席、中越友好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等职。1977102日,徐嘉瑞先生在昆明逝世,享年82岁。

徐嘉瑞先生的研究范围涉及戏剧、历史、文学、民间文艺等多个领域,主要著述有《中古文学概论》《近古文学概论》《云南农村戏曲史》《大理古代文化史》《金元戏曲方言考》《秦妇吟本事》等。此外,还创作了《徐嘉瑞诗词选》《台湾》等文学作品。

 

王玉章(18951969),江苏江阴人。著名曲学专家,曲学大师吴梅的弟子。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东南大学)文史地部,师从柳诒徵先生。1924年至1926年,在东南大学词曲班学习,师从吴梅先生。词曲班毕业后,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王玉章先生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1969年初逝世,享年74岁。

王玉章先生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和戏曲史研究,尤长于元曲曲律音韵方面的研究,著有《元词斠律》《杂剧选》《读曲漫志弁言》,助编《奢摩他室曲丛》,校勘《双鱼记》《白蛇传》《无价宝》等曲本,另撰写《词和曲的界限》《〈宋元戏曲史〉商榷》等论文。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3639

龚自知

龚自知(18961967),字仲钧,云南大关人。1913年至1917年,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17年毕业后,回滇任教于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东陆大学,著有《文章学初编》。191711月,仿效《新青年》杂志,在昆明创办《尚志》月刊,反对旧礼教,宣传新文化。1922年,任昆明市政公所教育课课长,推行义务教育,卓有成效。1928年,任云南省政府秘书长、教育厅厅长。1935年,受龙云委托,创办《云南日报》并任常务董事,主持编务近10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副主席、民革云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6757日逝世,享年71岁。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02211255340_jpg

刘尧民

刘尧民(18981968),字治雍,云南会泽人。知名文学史研究专家。九三学社昆明分社副主任兼秘书长,云南省政协常委。1937年,至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约一年后返回会泽。1941年,云南大学文史系再次聘为教授,先后讲授“词史”“曲史”“词选及习作”“曲选及习作”“温李诗”等课程。同时,将多年积累的“词史”材料写成导论性著作《词与音乐》,于1946年作为“云南大学文史丛书”之一出版。1943年,《正义报》创刊,刘尧民先生任董事、社论常委。1951年,重回云南大学,任中文系主任,直至1968年去世。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任云南分社副主任兼秘书长。1968727日猝然去世,享年70岁。

刘尧民先生在鲁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先秦文学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专著有《孔子哲学》《词与音乐》和《关于〈天问〉》等;译著有邓南遮《秋夕梦》、爱伦《黑猫》和石川啄木《悲哀的玩具》等;讲稿有《庄子》《唐乐词史》《楚词研究·离骚校记》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4844

罗常培

罗常培(18991958),满族,正黄旗,本姓萨克达氏,字莘田,号恬庵,北京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是中国语言学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对当代中国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影响极为深远。5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就读于怡乐书斋(后改为西城第四学区私立第二小学)。11岁入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14岁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学。17岁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文学门。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又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习。1921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至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1922年,应邀到京师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师兼总务长,不久又代理校长。1923年至1928年间,先后在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厦门大学、广东中山大学任教授。1928年,任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同年与傅斯年、赵元任、李方桂一起参加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筹备工作。1929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致力于音韵学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1934年,由中央研究院借聘到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并代理中文系日常事务。1936年,受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专任北京大学教职,兼任中央研究院通讯研究员。193710月南下赴长沙临时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任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38年,随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参与创办《国文月刊》,任编委。1940年,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自1938年至1944年,除在西南联合大学教课和主持系务之外,还在云南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19421943年曾两次到大理调查少数民族语言。在昆明期间,罗常培先生兼职到云南大学授课。1945年至1948年,先后任美国朴茂纳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教授,教授中国语言学和中国文学。1948年,回国后仍任教于北京大学,并兼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任常务理事。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语言研究所,担任所长。1951年,任中央民族事务会员会委员,负责领导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和文字规范工作。1952年,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分工在拼音方案组。同年7月,《中国语文》在北京创刊,担任总编辑。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国家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被任命为委员。19591213日,因病逝世,享年59岁。

罗常培先生是语言学研究的泰斗,在方言学、音韵学等领域用力甚勤,著述丰富,专著十余部,文章一百多篇。主要著述有《厦门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国音字母演进史》《临川音系》《汉语音韵学导论》《莲山摆彝语文初探》《普通语音学纲要》《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5227

楚图南

楚图南(18991994),原名楚方鹏,字高寒,云南文山人。革命家、文学家、学者、社会活动家。1916年考入昆明联合中学,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史地系。求学期间,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李大钊指导下编辑出版《劳动文化》报。1923年毕业,任教于昆明省立一中等学校。1925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李大钊同志的要求下,楚图南先生远赴东北工作,在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地中学任教,并积极协助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到上海参加文化教育界抗日活动,被暨南大学聘为史地系教授。193711月,南下昆明,在云大附中任教。1938年,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至云南大学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史系主任。1942年,兼任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研究员。1943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当选为云南民盟省支部主委,后于1945年当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8月中旬,被迫离开昆明,至上海法学院任教授,并参加民盟总部在上海的工作。在云南大学任教的9年里,楚图南先生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根据党中央的安排,从事民主运动、文化运动和青年运动。19492月,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先生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教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944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楚图南先生在神话学与翻译学方面多有建树,其学术名篇《中国西南民族神话的研究》开辟了云南大学神话研究的园地,并翻译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幸福》、古斯塔夫·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等作品,其中《希腊神话和传说》在学界影响深远。此外,楚先生还投身文学创作,先后出版小说《没有仇恨和虚伪的国度》与散文《悲剧及其他》《刁斗集》《荷戈集》《枫叶集》等作品。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5515

游国恩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后升入本科,并开始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926年毕业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第四中学、临川中学、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江西省立第一中学等学校。1929年,受闻一多之聘到武汉大学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1931年,到山东大学任讲师、教授。后任华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6年,任华中大学教授,后兼任中文系系主任。1942年秋调至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自1942年至1946年夏,游国恩先生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概要,同时为云南大学文法学院延聘,在云南大学授课,先后开设了“唐宋文”“近代诗”“韩愈文”“黄山谷诗”“文言习作”等课程。1946年,随西南联合大学迁回北京,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19497月,应邀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第一届文协委员。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并历任政协中国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后,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1955年,评为一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学史教研究室主任。1978623日逝世,享年79岁。

游国恩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在《楚辞》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文学史家和楚辞学专家,主要著述有《楚辞概论》《先秦文学》《楚辞论文集》《陆游诗选》《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文学史》《离骚纂义》《天问纂义》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195753

罗庸

罗庸(19001950),原名松林,后改名庸,字膺中,号习坎,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和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学习,1920年毕业。1922年,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师从黄侃先生。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7年应邀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同年秋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后担任系主任。1931年夏,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回北京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1937年,随北京大学南下,任教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同年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罗庸先生一直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同时在云南大学、五华学院兼职授课。1944年,云南大学文史系设文史研究室,罗庸先生被聘为特约导师,并于同年11月接替罗常培先生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19468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于西南联大旧址独立建校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罗庸先生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他还担任北京大学(已并入西南联合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指导了逯钦立、阴法鲁等研究生。1949年,应梁漱溟邀请赴重庆,和谢无量、梁漱溟等在勉仁学院讲学。19506月病逝于重庆,享年51岁。

罗庸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多有建树,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汉魏六朝诗选》等。

 

汤鹤逸(19001968),名友季,字绍宸,陕西汉阴蒲溪镇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19年以优异成绩考取陕西官费留日生,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研究院攻读研究生,193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颇著声望。1937年,任南京最高法院书记官。国民党政府前往重庆后,任资源委员会工矿管理处秘书主任。1947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仍执教于云南大学。1968年,病逝于昆明,享年68岁。

汤鹤逸先生博览群书,博闻洽识,才华瞻丽,著有《西洋近代政治思想》《中国社会与自然环境》等;尤擅书法,卓然名家;工诗词,蜚声文坛,在北京执教期间,常发表文艺作品于《晨报》副刊和天津《大公报》副刊。出版的诗歌作品有《鹤逸诗存》《入蜀集》等;精通日语,1945年担任日本向中国投降仪式的翻译官,翻译的著作甚多,主要有《芥川龙之芥全集》《可怕的日本》《天才论》《中国社会之本质》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江逢僧

江逢僧

江逢僧(19001973),字竹人,安徽旌德人。自幼聪颖好学,酷爱文学,曾系统学习《诗经》《孟子》《左传》《史记》《韩昌黎文集》《资治通鉴》《陆宣公奏议》《昭明文选》等史志经典丛书,刻苦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崇尚教育救国之道。1934年起,历任江苏南通中学教员、国立暨南大学讲师、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江逢僧先生应昆明南菁中学校长张邦珍邀请,到该校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1940年,应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之荐赴腾冲腾越中学任教。19425月,日军攻陷腾冲,江先生毅然弃家,引领青年学子参加抗日游击队。为鼓舞士气,江逢僧编写话剧剧本《双役军》《新连升店》等宣传抗日救国。19438月,占领腾冲的日军最高行政长官田岛寿嗣企图诱降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张县长邀请江逢僧和刘汝楫共同起草大义凛然、尖锐风趣的《答田岛书》,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报道,引起很大轰动。滇西反攻战期间,江逢僧先生毅然随军跨过怒江,浴血奋战,成为一名坚强的抗日战士。19458月,江逢僧先生回到昆明,任云南省政府民政厅秘书。1947年,赴重庆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授。1948年,返回昆明,任五华中学教师。1949年,受聘为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系主任,之后长期执教于云南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江先生受到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自知即将辞世,犹悔恨不能为国捐躯。

江逢僧先生研究颇丰,主要著作有《韩文研究》《孟子论文》《永平县稿志》,发表论文《〈诗经·大小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关于〈周颂·嘻嘻〉篇解释的我见》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01805

闻宥

闻宥(19011985),字在宥,号野鹤,江苏娄县人。民族语文学家、教育家。1913年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在上海申报馆工作。1915年后,到松江府中学就读。1917年,加入南社。1920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文法学院就读。1926年至1929年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29年起,历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副教授、教授兼预科教员。1932年,任青岛山东大学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1933年秋至1935年夏,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35年秋,重返山东大学。1937年,任成都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1938年春,至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学院文史系教授兼主任,又兼西南联合大学名誉讲师。1940年春至1951年冬,任四川成都私立华西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研究所所长,同时兼四川大学教授。1951年冬,任公立华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兼附设博物馆馆长。1952年秋,全国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1955年,调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19859月逝世,享年84岁。

闻宥先生长期致力于语言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字喃、彝文、羌语以及古铜鼓均有开拓性研究。主要著述有《论民族语言系属》《羌语比较文法》《保罗译语考》《评托玛斯南语——汉藏边区一种古语》《白话诗研究》《转注理惑论》《殷墟文字孳乳研究》等。此外,他还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成员,创作《春莺絮梦录》《雹碎春红记》《野鸠零墨》等作品,并翻译《鬼史》。

 

说明: 0ecc28fa1dc987314560fe56dba7174

张为骐

张为骐(19011969),四川达县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28年间,与胡适往复讨论《孔雀东南飞》产生年代问题,今遗稿件十余封,收入《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1948年受刘文典先生邀请,赴云南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任教授,后任教中文系,直至去世。讲授有中国古代文学史、版本目录学、工具书的使用等课程。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年代祛疑》《<木兰诗>年代辨疑》《古诗<明月皎月光>辨伪》《曹子建<七步诗>质疑》等多篇关系文学史重要诗作创作年代及真伪考证的论文,有较大影响。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02211255305_jpg

张若名

张若名(19021958),字砚庄,河北清苑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先驱,五四运动时期天津觉悟社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1916年,考入直隶女师。192011月,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轮船离沪赴法。1922年,张若名在法国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7年,考取里昂大学,并攻读博士学位。1931年博士毕业后,张若名受聘为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1948年春,张若名、杨堃夫妇接受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邀请,举家南迁,张若名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中文系讲授文艺理论与世界文学史,并在外文系讲授法语。1957年,“反右”运动中,张若名因早年“退党”问题而遭受迫害。1958618日,投河自尽,终年56岁。主要著述有《纪德的态度》《关于安德烈·纪德》《佛朗西斯·若姆》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02211253018_jpg

张世禄

张世禄(19021991),字福崇,浙江浦江县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1921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师承胡小石、陈中凡、顾实、柳诒征、竺可桢、梅光迪、吴宓等著名学者,获文学学士。1928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同时先后兼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等高校语言文字学教授。1940年至1947年,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师范学院、大夏大学、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1947年,任中央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复旦大学。1991年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张世禄先生从事中国文字学、训诂学、语音学及词汇学研究,尤其擅长汉语音韵学研究。他运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探索汉语内部规律,为建设中国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作了开拓性工作,主要著述有《中国声韵学概要》《中国古音学》《语言学原理》《广韵研究》《音韵学》《语言学概论》《语音学纲要》《汉语词类》《中国音韵学史》《小学语法修辞》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03842

姜亮夫

姜亮夫(19021995),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晚号成均老人,云南昭通人。中国教育家、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1928年,先后执教于南通中学、无锡中学。1929年,到上海,先后在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任教授,并兼任北新书局编辑,主编进步文学刊物《青年界》。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4年至1937年,至法国巴黎进修,曾在巴黎、伦敦、罗马等地访求数千件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及大量敦煌卷宗资料,拍片、拓摹、抄录3000余张。1937年回国,先后在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任教。1941年至1946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因被特务盯梢,转至杭州,任英士大学文理院院长。1948年至1949年,重回云南大学任教。19495月,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1950年至1952年,在云南革命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1952年,进入云南省博物馆工作。1953年,奉调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继任杭州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后长期执教于杭州大学。1995124日逝世,享年93岁。

姜亮夫先生一生潜心教学与研究,在敦煌学、声韵学、楚辞学等领域造诣颇深。长年来,笔耕不辍,著述丰硕,共撰专著106种,代表性成果有《诗骚联绵字考》《屈原赋校注》《历代名人年里碑传宗表》《瀛涯敦煌韵辑》《屈原赋今译》《莫高窟年表》《楚辞通故》《楚辞论文集》《楚辞书目五种》《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04225

吕叔湘

吕叔湘(19041998),原名吕湘,字叔湘,中年以后以字行,江苏丹阳人。1922年至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其间曾借读于北京大学。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先后任教于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1936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1938年回国,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1940年,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任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随金陵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底,离开金陵大学,到开明书店任职。19502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首次吴玉章奖特等奖。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49日逝世,享年94岁。

吕叔湘先生任云南大学副教授期间,撰写了汉语语法研究系列文章,从此走上了语言学研究道路。《中国文法要略》是其前期代表作与成名作,对后世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79年出版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吕叔湘先生多年语法研究的经验总结,为其后期代表作。吕先生的主要著述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代汉语八百词》《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语文论集》《语文常谈》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ffb7ecd2309c2503b2e23f4da91fb656

施蛰存

施蛰存(19052003),名德普,字蛰存,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现代派作家、学者。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1923年,至上海,入上海大学学习。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1927年,至上海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1930年,与戴望舒等编《新文艺》月刊,创作《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等小说。1932年,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杂志,发表《创刊宣言》、小说《残秋的下弦月》、散文《无相庵随笔》等。1935年,应聘上海杂志公司,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1939年,任教于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1943年,任教于厦门大学。1951年,任教于沪江大学。1952年,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长期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200311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

施蛰存先生既是文学家,也是学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是中国“现代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等,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枕戈录》等,并编译《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等。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著述有《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金石丛话》《北山谈艺录》《北山谈艺录续编》《唐碑百选》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05004

余冠英

余冠英(19061995),江苏扬州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入中国文学系。1931年毕业后,任教于清华大学。1937年,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任教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并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余冠英先生随校到昆。同一时期,受聘到云南大学文史系兼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古代文学研究组组长。1955年,任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会员。1977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余冠英先生改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199592日因病逝世,享年89年。

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培育出大批人才。他治学严谨,见解精到,成就卓著。主要著述有《乐府诗选注》《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论丛》《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唐诗选》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08081541

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原名王锡爵,周岁时过继给舅父李汉云,改姓李,名广田,字洗岑,山东邹平人。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1923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学院。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预科。1930年,转入北京大学本科英文系,学习英、法文,并向周作人学习日文,开始新诗和散文的写作。19302月,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作、散文,并以诗会友,与卞之琳、何其芳互相切磋。三人大学期间的诗歌习作辑为《汉园集》于1936年出版,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汉园三杰”。1935年毕业后,回到济南任中学教师。1937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四川罗江县六中四分校任中文教员。1941年,任教于四川叙永县的西南联合大学分校,一学期后,随分校迁往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抗争胜利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返,李广田先生随清华大学回到北京。1949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同时被选为校务委员。同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全国文联委员、文协理事。195011月,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主管文科教学、科研和外国留学生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并重新整理了此前由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等人搜集整理的彝族撒尼人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为一向缺少长诗的中国诗坛开辟了新领域。1956年,升任云南大学校长。1959年,降为云南大学副校长。1962年以后,主要转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调查整理研究。1966年后,李广田先生遭到不公正待遇。1968112日,含冤辞世,终年62岁。

李广田先生是中国现代优秀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汉园集》《春城集》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灌木集》《西行记》等,短篇小说集《欢喜团》《金坛子》等,长篇小说《引力》。

 

说明: 说明: 说明: R-C

王兰馨与李广田

王兰馨(19071992),号景逸,广东番禺人。著名词学家、古典文学家。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1952年起,任教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曾开设“古代文学史”“唐诗宋词研究”等课程。1992年逝世,享年85岁。

王兰馨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学、李商隐研究、《西厢记》研究、《红楼梦》研究等。其词学研究理论与创作并重,不仅有《词学论稿》《王兰馨赏析唐宋词》等词学研究论著,还有《将离集》《晚晴集》等个人词集。不仅如此,其词作曾为《广箧中词》《词学季刊》等词学著作选录并介绍,在20世纪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56

殷孟伦

殷孟伦(1908-1988),字石臞,四川郫县人。语言学家、中国古代文学专家。1924年,考入成都联合县立中学(今石室中学)。192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国文系,后被推荐到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32年毕业。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盐谷温教授。1937年硕士毕业并回国。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大学。1953年,调入山东大学,长期执教于此。历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汉语教研室主任、语言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史哲》编委,山东语言学会理事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1988年逝世,享年80岁。

殷孟伦先生学识渊博,在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上均成就突出。著有《中国语文学概说》《中国语言文字学导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等著作,发表《〈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简释》《略谈“训诂学”这门科学的对象和任务》《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等论文。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11732

陶秋英

陶秋英(19091986),江苏吴江人。著名文史家、诗人、书画家。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中文系。1940年后,先后执教于成都华西大学、三台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和浙江英士大学。194911月,受聘为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86年逝世,享年77岁。

主要著述有《中国妇女与文学》《汉赋之史的研究》《宋金元文论选》《敦煌碎金》《郑和下西洋》《〈红楼梦〉中的佛道思想》等,并与姜亮夫先生校译《陈本礼离骚真义原稿留真》。其中,《中国妇女与文学》被认为是女性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妇女文学史研究著作。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12030

李长之

李长之(19101978),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著名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2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入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1933年至1936年,任《文学季刊》编委、《清华周刊》文艺栏主编、天津《益世报》文学副主编等。193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李长之应熊庆来校长邀请,前往云南大学任教,讲授哲学概论,兼授国文和文艺批评课程。1938年,至重庆中央大学任教。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馆编审。1946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与《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批评。1978121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8岁。

李长之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建树颇多,主要著述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陈定民(19101985),浙江绍兴人。普通语言学家,法语语言学家,现代法语语音学家。1934年,毕业于中法大学。之后留学法国,先在里昂大学学习历史,后在巴黎大学语音学院学习。1939年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教授法语和法语语言学。同时,他也是戴高乐反法西斯同盟在昆明设立的对东南亚广播站的编辑和播音员,并参加昆明广播电台法语新闻广播。1946年,随清华大学返回北京,任西方语言和文学系教授。1952年高校校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54年至1955年,随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参加毛泽东等领袖著作的法译本翻译。19856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主要著述有《法文读本》《法语语音学》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13643

吴富恒

吴富恒(19112001),河北滦州人。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1929年,考入北平高等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预科。1931年,升入北平师范大学英文系。1935年毕业后,任北平师大附中英语教师。19377月北平沦陷后,出走天津,任教于工商学院附中。1938年,又辗转至云南昆明,任瑞云中学英语教师。后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可读等人创办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40年,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跟随瑞哈慈教授进修语义学和文艺评论,同时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心理学。194112月,获硕士学位。1942年初,回国,仍在昆明英语专科学校任教。1943年,应聘至云南大学,担任英语教授。1945年,云南大学设立外语系,吴富恒先生任系主任,同时担任“英国文学”和“文艺批评”等课程的教学。19464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活动,同年离开昆明。19473月,到达烟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194810月,任华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任该校文学院教授、文艺系和文学系主任,兼任校文工团团长。1951年初,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吴富恒先生任合并后的山东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主任。同年,参与创办《文史哲》,并兼任该杂志社副社长。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1959年至1966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分管科研和师资培养工作。19786月,出任山东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19826月,被美国哈佛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称号的学者。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625日病逝于济南,享年90岁。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15016

叶德均

叶德均(19111956),江苏淮安人。著名民间文艺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3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44年,任教于湖州中学。1945 年,在青年中学任教。1947年至1948年,任长沙湖南大学副教授。1948年到19567月,任云南大学教授,在中文系讲授“中国戏曲史”“中国通俗文学”等课程。195676日逝世,年仅45岁。

叶德均先生学识渊博,视野开阔,耕耘不息,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俗文学、民间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云南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贡献卓著。其主要著述《淮安歌谣集》《歌谣资料汇录》《曲品考》《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祁氏曲品剧品补校》《曲目钩沉录》《白朴年谱》《元代曲家同姓名考》《宋元明讲唱文学》《释砌》《无支祁传说考》《水浒传与宋代风习》《凌濛初事迹系年》《猴娃娘型故事略论》等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其中,《宋元明讲唱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关于讲唱文学的专著。《曲目钩沉录》是叶德均先生用力颇勤的一部古代戏曲目录,对于我们全面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流传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支祈传说考》在鲁迅《稗边小缀》和黄芝岗《中国的水神》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淮涡水神无支祈故事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小说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14034

赵萝蕤

赵萝蕤(19121998),浙江德清人。著名翻译家、比较文学家。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直接升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郭绍虞、马鉴、周作人、顾随、谢冰心等先生。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清华西语系助教。“七七事变”后,赵萝蕤、陈梦家夫妇辗转跋涉到昆明,陈梦家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至1944年,赵萝蕤先生任教于云南大学和云大附中,同时翻译出版了意大利作家西洛内的反法西斯小说《死了的山村》。1946年和1948年,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1998年元旦病逝,享年86岁。

赵萝蕤先生长期从事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勃朗特姊妹和美国文学家惠特曼、詹姆斯的研究。她还是首位将英诗《荒原》译为中文的译者,此外还译有《哈依瓦萨之歌》《黛茜·密勒》《丛林猛兽》《草叶集》等,并与杨周翰等主编《欧洲文学史》。

 

全振寰

全振寰(19121999),笔名全荃,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28年,省立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东陆大学预科,但半年后因母亲之命转回省立女中高中部读书。1931年秋,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1935年毕业后,任北平《华北日报》编辑,并开始以“全荃”为笔名发表散文。“七七”事变后,回到昆明。1938年到1941年初,先后在昆华女子中学和粤秀中学任国文教员。1941年夏,因家庭原因旅居重庆,先后担任重庆第十四中学、钟南中学教员,同时兼任重庆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讲师。1946年,回到昆明,任教于云南大学中文系,直至退休。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中国现代戏剧选讲”等课程。全振寰先生不仅为本校学生授课,还曾先后到省中等教师进修学校、下关师专、云南教育学院、昆明军区文化大学和云南人民广播电视台授课。1958年,参加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西双版纳文学调查队,任队长,回昆后陆续发表了《谈赞哈的产生和发展》《赞哈的贡献》等多篇论文。20世纪80年代起,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1999年逝世,享年86岁。

全振寰先生潜心治学,态度严谨,成果丰硕。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傣族文学研究》等著作,发表《鲁迅后期杂文艺术技巧的创新》《郭沫若的抗战历史剧对我国悲剧文学的重大发展》《民主战土的壮烈心声——闻一多的散文》等论文。

 

说明: 96A7B435D75BAA8FF3DD8AE0A20_57A37394_1FACD

张友铭一家 

张友铭(19122001),北京人。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29年财商英文夜校毕业,曾任曙光英文补校教务主任、华英亚细亚通讯社翻译。1930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注册部助理、事务员、教务处干事。1940年起,历任云南大学注册组主任、教务科、卫生教育科、膳食科、卫生科科长、兼先修班副主任、文法学院文史系语言教研室主任、云南省语言学会理事、古籍整理委员会顾问等职。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在中文系讲授“国文”“史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学”“普通语言学”,在外语系讲授“文选及写作”,在历史系讲授“历代文选”,并在干部班讲授“资治通鉴”等课程。著有《陆贾新语校正》。2001年逝世,享年89岁。

 

1986年中文系语言教研室教师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为黄钺先生

黄钺(19122006)。山东济南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35年秋至193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38年至1940年夏,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学系。19407月毕业,同年9月至1942年,在四川任中国银行办事员。1942年至19498月,先后在重庆和昆明任中国农民银行办事员。194911月至19509月,任云南大学先修班教员。1950年夏至1951年春,任职于云南大学图书馆。1951年秋后至退休前,执教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55年至1957年,曾赴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汉语史,并协助王力先生编撰《汉语史稿》。在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先后讲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语法史”“修辞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三)”等本科生课程。2006年逝世,享年94岁。

黄钺先生在汉语史领域颇有研究,学术论著有《中国古代谋略家校注》《词义札记》《中古词语考释》《云南语言学家兰茂》《“斯罗”一词考释》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56

姚奠中

姚奠中(19132013),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运城人。著名古代文史专家、教育家、书法家。1934年,考入“无锡国专”,后听说章太炎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遂放弃“无锡国专”学籍,转往苏州投奔章太炎先生门下。1935年,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太炎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1936年,研究生尚未毕业,便开始在章氏国学院教授文学史,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1937年,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抗战爆发后,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等地高校任教。19478月,受聘为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主要讲授文学史与《庄子》。1948年年底,离开云南大学,任贵阳师范学院教授。1951年之后,至山西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改革开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20131227日,姚奠中先生在山西太原家中辞世,享年101岁。

姚奠中先生笔耕不辍,勤勉治学,发表文章及专著170万字,出版专著23种。其中,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南北诗词草》《姚奠中论文选集》《姚奠中诗文辑存》《姚奠中讲习文集》等。此外,姚先生在书法艺术上造诣颇深,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在各地举办个人书艺展,2009年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张光年

张光年(19132002),笔名光未然,湖北光化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这一时期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多部较有影响的独幕剧,并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6年,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到延安,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2年到昆明,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编辑。19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基》。在昆明期间,张光年先生应邀到云南大学授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不得不离开昆明到北京。1946年,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剧本》月刊主编、《文艺报》主编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20021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著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辩论集》等书,其主要作品有《风雨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202211252867_jpg

陶光

陶光(19131961),原名光第,字重华。诗人、古典文学专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辗转至昆明,入职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1941年,任教于云南大学。1947年,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在云南大学任职期间,策划成立昆曲社,并组织晚翠园曲会。194810月,赴台湾。出版个人诗集《独往集》。1961年逝世,享年48岁。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15351

邢公畹

邢公畹(19142004),原名邢庆兰,江苏高淳人。著名语言学家。1937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之后,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但因时局变动未能入所。1940年,方入历史语言研究所,师从李方桂学习汉语方言、汉语上古音、侗台系语言。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师从罗常培学习汉语音韵学、汉藏系语言调查。在云南期间,与袁家骅教授一同开展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受聘到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1946年,随南开大学回到天津。1953年到1956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学院、莫斯科大学任教。归国后,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汉语侗台语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职。后长期执教于南开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逝世,享年90岁。

邢公畹先生在汉藏语言比较研究、语言理论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远羊寨仲歌记音》《莲山摆彝语文初探》《语言论集》《三江侗语》《江河上游傣雅语》《汉台语比较手册》《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等。

 

说明: 说明: ae45b6ce45f31530156dff25af63f1e

傅懋勉

傅懋勉(19151973),山东聊城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家。1934年,考入济南齐鲁大学。“七七”事变后,随校迁至昆明,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0年毕业后,受聘为西南联大中文系助教,并作为研究生先后师从闻一多、朱自清先生。1946年受聘为云大中文系讲师,1948年受聘为云大中文系副教授,后长期执教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并担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1973年逝世,享年58岁。

傅懋勉先生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述有《白乐天的格律诗》《杜工部的诗法》《格律诗》《金圣叹研究》《对史记中几篇列传商榷》《从绝句的起源说到杜工部的绝句》《谈谈律诗》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00810

吴进仁 

吴进仁(19222014),字汝恭,安徽桐城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4411月,考入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随后学校遭日军轰炸,面目全非,被迫就地解散。19457月,考入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师从刘文典、罗庸、姜亮夫、方国瑜、钱穆等著名学者学习。194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11月至19557月,由云南大学派往北京大学进修语言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后回到云南大学中文系,并在此长期执教,直到1988年退休。2014 年在云南昆明逝世,享年92岁。

吴进仁先生长于吟诵,讲授过“汉语史”“古代汉语”“语言学引论”“音韵学”“文字学”“唐诗研究”“古典文献学”“古典诗词欣赏”“诗词格律”等课程。主要著述有《〈韵畧易通〉疏证》《桐城音系》《白居易诗韵谱》《广韵反切上下字手册》《魏晋南北朝诗选注》等,身后有纪念文集《吴进仁老师》。现有大量手稿存于云大档案馆,其中仅《〈韵畧易通〉疏证》一书就约八百万字,有待整理。

 

朱宜初

朱宜初(19252013),江西赣县人。民间文学家,民俗学家,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文史系,师从徐嘉瑞、叶德钧等先生。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云南大学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等职。任教30多年来,讲授过“文艺学引论”“民间文学概论”“写作”“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傣族文学史”“文学理论专题”“民俗学新论”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2013年逝世,享年88岁。

朱宜初先生是云南大学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云南大学中文系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上取得辉煌的成绩。主要著作有《民族民间文学散论》《写作知识》《文学理论基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其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最佳著作奖”。另发表过学术论文50多篇,文艺创作、文艺评论百馀篇。1958年到1986年,曾十多次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傣、白、傈僳、景颇、纳西、德昂等族及摩梭人、苦聪人进行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并搜集整理了《娥并与桑洛》等多部民间文学作品。1980年参与承办国家教育部委托云南大学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训班,并与李子贤共同主编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材。此外,朱宜初先生的《人民口头创作的三种整理方法》《民族民间文学散论》等论著在全国学界也影响颇著。

 

1984年部分中文系教师合影,前排左一为吴佩珠先生

吴佩珠(19271997),广东南海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57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主要讲授“文艺学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等课程。此外还给研究生、本科生、助教进修班讲授“杜甫研究”“唐代文学专题”“唐文”等课程。1997年逝世,享年70岁。

吴佩珠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文学。参编《中国文学史自学指导(汉魏六朝部分)》,并发表《试论唐代散文与骈文的关系》《杜甫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从杜甫的政治理想看杜甫的阶级意识》《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杜甫和他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途穷的拙劣表演——评梁效的〈论李商隐的无题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何逊的〈相送〉》等论文。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20428

蒙树宏

蒙树宏(19292019),广西藤县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鲁迅研究大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师从王瑶先生。1954年毕业后受时任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先生的邀请,至云南大学任教,任云大中文系系主任,并长期执教于此。1954年至1990年期间,讲授过“中国现代文选”“写作”“民族文学选讲”“文学概论”“鲁迅研究”“鲁迅生平史料研究”“鲁迅思想研究”“鲁迅创作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等课程。2019年逝世,享年90岁。

蒙树宏先生不仅开启了“鲁迅研究史料学”,而且开创了云南抗战时期文学这一研究领域。主要著述有《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鲁迅年谱稿》《鲁迅史实研究》《鲁迅论丛》《五十四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

 

陈红映(19302013),湖北江陵人。教授。1952年,保送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6年毕业,考上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刘文典、刘尧民先生,治先秦两汉文学,并得到江逢僧、汤鹤逸等先生指点。1957年被错误下放到弥勒东风农场,1979年回到云南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任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学督导等,开设“中国文学史”“《庄子》研究”“大学语文”等课程。2013年逝世,享年83岁。

陈红映先生主要从事庄子研究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其《庄子》研究,一方面强调基本文献整理,校点出版宋人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另一方面注重对《庄子》思想之阐发,尤其是在中西对比之视域下揭橥“庄学”之特征,发表论文《庄子〈逍遥游〉探微》《庄子是天人合一型思想家》、《庄子天人合一观的形成与批判》《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文化补救之道》《“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解析——兼论中国思想专制主义之源流与危害》《何物个人主义》《试论战国散文繁荣的原因》等,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21156

赵仲牧

赵仲牧(19302007),云南腾冲人。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49年,考入云南大学文史系。1953年毕业后,先后在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大学中文系任教。1980年,调回云南大学中文系,先后讲授过“文学原理”“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隋唐段)”“诗歌创作与欣赏”“西方美学史”“审美心理学”等十馀门课程。1985年,开始担任文艺学硕士生导师,给研究生开设“西方美学专题”“审美意识专题”“价值学与审美价值”“思维学与艺术思维”“符号学与艺术符号”“陶渊明和柳宗元研究”等8门学位课与专题课。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赵仲牧先生曾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云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论比较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高校美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大专院校审美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五省区美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2007年逝世,享年77岁。

赵仲牧先生学贯中西、才思敏捷,涉猎极广,终身致力于哲学、美学研究与教学。赵先生在国内首先提出“元哲学”和“元美学”理论,编著《文艺学引论》《中国古代文学教程》《柳宗元诗文译注》《商品经济与观念更新》《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论思维的类型》《赵仲牧文集》等书,并在《哲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馀篇。因其学识渊博,颇有影响,故有学者将赵仲牧先生与李泽厚先生并称为“北李南赵”。除专攻美学、哲学研究外,赵仲牧先生长期从事诗词创作,曾在美国纽约《环球诗选》及国内《飞天》《边疆文艺》《辽宁日报》上发表诗词百馀首,楹联作品遍布昆明的主要名胜古迹和重要景点,获得“钟秀杯”海内外楹联大奖赛二等奖等奖励。

 

1986年中文系教师与助教进修班学员合影,后面右起第三人为杨振铎先生

(图片来源:詹七一老师) 

杨振铎(1930-1991),云南昆明人。文艺理论专家。19439月至19488月,在西南联大附中就读,在读期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97月至10月,在伪云南保安团第一团及宜良解放区做革命工作。19497月,加入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11月至19538月,在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天津等地的中专和高校。1972年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1年逝世,享年61岁。

杨振铎先生主要从是文艺学的研究与教学,曾担任由全国14所院校共同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定稿组长,此教材于198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经教育部审定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是“文革”之后最先出版的一部全国通用教材,印刷数高达116万册。该教材削冗去繁,条清目晰,并广采周纳了文学创作中的新经验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成果,有一定的开拓性,体现了当时文艺学的新进展。由于众多高校采用,这部教材多次修订再版。此后,又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自学指导》与《文艺学原理新编》。杨振铎先生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次获得科研奖励,《文学理论基础》获云南省第二次(1979-1989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1年,杨振铎先生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说明: resize,m_lfit,w_536,limit_1

傅光宇(19342001),字雪生,四川郫县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1959年至1961年,在云南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至1968年,在云南文联工作。19799月,至云南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任教。1990年起,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直至1994年退休。同时,兼任云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南楹联学会副会长。2001年逝世,享年67岁。

傅光宇先生被誉为云南大学民间文学研究“四大金刚”之一,在民俗学、文化学、神话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有重要贡献。其研究以彝族和同语支的哈尼族民间文学为重点,在19589月到19597月间,参加“搜集新民歌”运动,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学进行调查,并编写“文学史”及“文学概况”,整理作品及资料。其学术研究视野遍及云南各族、西南各族、南方各族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主要著述有《哈尼族文学简介》《元江白族文学简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哈尼族》《三元——中国神话结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试论龙崇拜与古代国家的形成》《白蚩尼和白拍蒙》《略谈白族民歌中几种独特样式》等。傅光宇先生参与搜集整理《杜文秀的传说》,此书获1979-1982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其他专著与论文也曾多次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说明: resize,m_lfit,w_536,limit_1

李从宗(19362018),云南宜良县人。笔名李丛中。1959年自云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云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2018年逝世,享年82岁。

先后讲授“亚非文学”“写作”“中国当代文学”“曹禺研究”“新时期文学思潮”“作家学”等课程。研究主攻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曾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教材,出版《曹禺创作启示录》《文学与社会心理》等专著。主持编撰云南省“八五”社科规划项目《云南地方文学史》三卷本,并任《云南当代文学卷》主编,主纂《云南当代文学志》。

 

1984年部分中文系教师合影,前排右一为王开莲先生

王开莲(19362021),四川宜宾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59年,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教。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师从王力先生。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先后讲授“语言学概论”“古代文选及习作”“毛泽东语言理论和实践”“毛主席诗词”“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等课程,得到师生好评。担任《古文知识词典》第二主编,并执笔古代文化知识等四个部分8万余字。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2021年逝世,享年85岁。

 

李子贤

李子贤(19382020),云南省昆明人。教授,著名神话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59年,考入云大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1962年,参与云大首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神话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等职。1980年,曾协助主持由教育部委托云大举办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全国高校师资培训班。李子贤先生亲身经历并指导了云南大学近60年来民间文学、民俗学暨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建设,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扶持并指导云南省地州院校学术研究及地方民族文化研究。2020年逝世,享年82岁。

李子贤先生深耕神话学领域,神话学著述颇丰,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代表性研究有《活形态神话刍议》《存在形态、动态结构与文化生态系统——神话研究的多维视点》等,学术专著《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等,主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梅葛〉的文化学解读》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31926

部分中文系教师合影,后排右一为钟秋教授

 

钟秋(19472014),重庆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中西比较文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中外范文选读”等课程。曾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负责人。2014年逝世,享年67岁。

钟秋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发表论文《“归去来”析——论新时期文学从“现代化”到寻根的转变》《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及其它》《现代女性的双重追求和两难处境》《云南当代小说的审美追求》《论东南亚华文小说的“侨味”特点及其嬗变》《新加坡华文小说的都市视角透析》等论文,参著的《云南物质文化》2002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主编参编《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东南亚华文文学论》等。

  

 

张文勋(1926  ),白族,云南洱源人。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1948年,考入云南大学文史系,师从刘文典、刘尧民等诸位先生。在此期间,张文勋先生在昆明各类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40馀篇。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文艺理论教研室秘书。1954年,学校选送至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旁听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文艺学引论”课,课上涉及到的《文心雕龙》《诗品》等引起了张先生的极大兴趣,从此与《文心雕龙》结下不解之缘。回到昆明后,张文勋先生在云南大学讲授“文艺理论”课,学术兴趣和注意力逐渐转到中国古代文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对云南省民间文学展开大规模调查,张文勋先生任大理调查队队长,率队赴大理进行民间文学调查工作。后来,张文勋先生主持修订的《白族文学史》曾在1979年至1989年获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奖”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特别奖”。19793月,云南大学中文系受教育部委托,承办“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成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张文勋先生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张文勋先生退休。退休后依旧笔耕不辍,编选了两部云南历代诗词选,并出版个人诗集《凤樵诗词》。20091月,张文勋先生被评为影响云南的30位人物之一;同年11月,获建国6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终身成就奖”“王中文化奖”及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兴滇人才奖”。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张文勋先生历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及云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等职,此外还曾担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张文勋先生以《文心雕龙》研究为轴心,对中国历代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进行广泛研究,以中西并蓄、古今并重的方式,深入发掘与阐释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主要著述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文心雕龙>研究史》《<文心雕龙>探秘》《刘勰的文学史论》《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等十余部,并主编《白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学》《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民族审美文化》《白族通史》等书。此外,张文勋先生还出版有《凤樵诗词》《凤樵诗词续集》《凤樵词赋钞》等个人诗集。先生的著述曾结集为六卷本的《张文勋文集》,约二百七十万字。

 

李兆同(1932- ),浙江嘉善人。语言学家,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云南省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以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195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师从高名凯教授继续攻读研究生。1958年硕士毕业后,支援边疆建设,至新疆大学任教。次年,调至云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开设“语言学概论”“普通语言学”和“汉语方言学”等专业课程。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中共云南省委任命为云南大学副校长。在任期间,致力于推动学分制改革,并出访多所英美大学。1998年退休。

李兆同先生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以及汉语方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他主编的《语言学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6月版)是“文革”结束后首部新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该书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率先吸收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当时国际语言学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无论是思路、结构还是内容,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对之后国内同类教材的编写及课程教学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新诗韵》,该书包括“诗韵的基本知识”和“新诗韵”两部分。前者梳理了韵脚的概念、韵脚的安排和如何押韵等三个问题;后者则对十三类韵目逐一做出了说明。此外,还发表《略论词组》《关于普通话零声母的分析问题》《云南方言的形成》等论文。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李兆同、徐思益主编《语言学导论》.webp

冯寿轩(1932- ),又名冯松林、冯荣昌,四川南充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职。19517月,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1951年至1956年,在《川北日报》《四川工人报》《云南日报》任记者。1956年至1977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1978年,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直至退休。任教期间,主要讲授“傣族叙事长诗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等课程。

冯寿轩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傣族文学)的研究。参与傣族叙事长诗《葫芦信》《一百零一朵花》《缅桂花》《九颗珍珠》及彝族长诗《逃到甜蜜的地方》等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著有《傣族长诗学》等,合著、参编《纳西族文学史初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等。先后发表《论傣族叙事长诗的色彩流向》《论傣族叙事长诗的禁忌嬗变》《论傣族叙事长诗的艺术心理》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各类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获奖。此外,冯寿轩先生曾获“云南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政工干部”“云南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说明: 说明: 说明: s2354345 

杜东枝(1933  ),浙江杭州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组长和学术带头人、中华全国外国文学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等职。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讲授“外国文学”“文艺学概论”“美学原理”等本科生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美学理论研究”及选修课“审美心理学”等。

杜东枝先生主要从事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主要著述有《审美自由与人性塑造》《小说名篇鉴赏》《实践美学原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文心雕龙〉简论》等,主编“中西文艺美学对话”丛书,《实践美学原理》一书被全国部分高等学校采用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在全国性刊物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近50篇,论著曾3次获得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殷光熹(1933  ),满族,江苏江阴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随即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79年,参加教育部委托杭州大学姜亮夫先生举办的楚辞进修班,并参与整理《楚辞今绎讲录》。曾任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名誉会长、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承担过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校系学术委员等工作。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先后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楚辞研究”“唐宋词研究”“宋诗通论”“宋代散文史”“宋代简史”“词学基础知识与唐宋词评赏”“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教学水平颇高,曾三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殷光熹先生主攻楚辞学、《诗经》学和宋代文学,兼及其他领域。主要著述有《楚辞注释》《中国历代文学名篇欣赏》《楚骚:华夏文明之光》《诗骚并辉》《唐宋名家词风格流派新探》《姜夔诗词赏析集》《〈淮南鸿烈集解〉点校》《楚辞论丛》《诗经论丛》《宋词探美》《文学散论》《宋代文学论丛》《楚辞注评》等,辑有《殷光熹文集》八卷本。曾三次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次获西南地区优秀著作奖,一次获全国屈学研究一等奖(19841994)。殷先生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十余次应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等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部分论著被海内外书籍报刊和国内广播电台等评价、摘登、引用和转载。其生平事迹曾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无锡名人辞典》《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及其它数种辞书和传记著作。

 

张福三(1938—),四川忠县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55年,考入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58年,参与由云大中文系55级师生组成的5个“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到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德宏、文山进行少数民族文学调查,走遍了下关、剑川、宾川、洱源、漾濞、巍山、鹤庆等县的白族地区,搜集到千万字的第一手材料。195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1979年,调回云南大学,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神话学、民族文化学的研究和教学,直至2000年退休。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曾任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福三先生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白族文学史》《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走出混沌:民族文学的文化思考》《人的觉醒》《丽江古城》《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傣族民间故事选》《南诏文化论》。他还整理发表民间叙事长诗、故事、歌谣若干,发表论文50余篇。张先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戏剧创作,发表《我们的管家人》《蒲公英》等剧本。此外,他还创办并主编过文学期刊《金沙江文艺》。

 

赵浩如

赵浩如(1938- ),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书法家。自幼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饱读诗书立志治学。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研修经史诗词、古典文学。继而师从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专攻《诗经》、楚辞,遂成先秦文学大家及国学名宿。曾经应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至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国大学和学术机构讲演游学,传授中国文化和艺术。

赵浩如先生著述颇丰,涉及诗经楚辞、汉魏歌赋、唐宋诗词、地方文史、旅游文化等等,主要著述有《楚辞译注》《诗经选译》《汉魏六朝诗一百首》《先秦文学史》《历代楹联选注》等。此外,赵先生在艺术领域涉猎广泛,尤善书法,中年后渐入佳境,其书法以蕴涵丰富学养而得魏晋风骨神韵及宋明文人意象,自成一家,备受世人推崇。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教育学会理事、云南书法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云南楹联学会会长等职。

 

说明: 说明: 说明: 赵浩如

1984年部分中文系教师合影,前排右一为孙钦华老师

孙钦华(1938- ),贵州思南人。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云南省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学会西南片片长)、云南省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等职。1960年,毕业于贵州师大中文系,在贵州省黔剧团、省文化局创作室任编剧多年。1973年,调至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直到退休。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毛泽东诗词”“文学概论”“文艺理论基础”“电影理论”“电影史专题”“电影美学导论”“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专题研究”“电影文学与电影美学概论”等本、专科及研究生课程,并与四位硕士生导师一起,获文艺学硕士点建设项目和“云南大学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著有《文学美质论析》,参编《文学概论》《文学原理新编》《文学的基本原理自学指导》《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基础〉参考资料》等高校教材教辅。其中,《文学理论基础》于1991年获“云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发表论文40馀篇,其中《从〈蚀〉看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美学观》《中国现代电影流向探测》《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两次浪潮》《披荆崭棘,功业永垂》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产生较大影响。此外,电影评论《时代的强音,缤纷的色彩》《伟人的风范和常人的情态》分别于1989年和1991年先后2次获“全国影评征文奖”、1次获“云南省影评征文奖”。

 

 

乔传藻(1939  ),云南宣威人。云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95月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至1988年先后任写作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任教期间,讲授“基础写作”“戏剧创作”“小说艺术研究”“文学技法研究”等课程,编写《小说家的技巧》等教材。

乔传藻先生利用课余时间,热心为少年儿童写作,著有散文集《星星寨》(云南版)、《乔传藻作品选•哨猴》(北京版)、《野象的路》(上海版);译著有《达•芬奇寓言童话选》《比安基动物小说选》等。2006年荣获“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散文集《三棵树》列入“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书系”在滇出版;2014年《太阳鸟》领衔列入“冰心奖•大奖书系”在浙江出版。《太阳鸟》《哨猴》《一朵云》《野猴》《文学的眼光》先后在台湾出版,荣获台湾“少年儿童文学最佳读物奖”。2020年,经中国作协及国内名家联袂推荐,《醉麂》一书列入“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新版),在武汉出版。2022年,“百年百篇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文丛”散文卷将乔传藻先生作为封面署名人,以乔传藻先生散文《山野之魂》命名散文卷。乔传藻先生作品小说《醉麂》《望天树》《字的敬畏》《挑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国儿童文学辞典》《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儿童文学导论》有专门介绍。获首届教师节“云南大学教学优秀奖”和“云南大学第六届教学优秀成果奖”(“写作”课)集体一等奖。

 

杨振昆

杨振昆(1942  ),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现为云南大学东南亚文化暨华文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协特邀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理论、文艺鉴赏理论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自90年代起开始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且取得较高学术成就。曾开设本科生课程“中国当代文学”“诗歌研究”“文艺鉴赏基础”,研究生课程“当代文学思潮”“旅游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有《边地文学启示录》,文学创作有《我生在月圆的时分——杨振昆文学创作选》《红土地的恋歌》等多种。主编出版有《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掘和透视》等。并担任8卷本《中国文学大辞典》编委。退休后研究幸福学,先后出版《幸福营造》《学会选择 学会放弃》《女人幸福学》《女人幸福锦囊》《建筑幸福学》《企业幸福学》《社区幸福学》《老年幸福学》共八本150万字的幸福文集。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23708

谭君强

谭君强(1945—),湖南双峰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五年制本科)。1976年,入职云南大学中文系。1987年到1988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学。19899月,获准在该校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2001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学位,导师约翰·雷乌巴渥教授(Prof. Dr. John Neubauer)。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叙事学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1992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申报文艺学博士点并获得批准,成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开设“叙事学”研究生课程。2008年出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2009年起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

谭君强教授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叙事学:理论与实践》《叙事的年轮及其他》《谭君强学术文选》《叙事学研究:多重视角》《比较叙事学》;主要译著有《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抒情诗叙事学分析:16-20世纪英诗研究》。主编“叙事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当代叙事理论译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CSSCI论文6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或大篇幅转载约20篇次。据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到202210月为止,出版的著译和发表的论文被引用超过8700余次。先后主持各类基金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两项结项,鉴定等级分别为良好和优秀,目前在研一项。2004年论文《文化研究语境下的叙事理论》获第二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获“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5年被聘为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先后十次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24025

任兆胜

任兆胜(1945一),云南省昆明市人。编审。1963196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6812月毕业后到弥勒县马堡十四军农场劳动锻炼,19702月由开远卧龙谷农场分配至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政治部宣传科任宣传干事。19724月,调云南大学中文系,在系资料室担任资料员。其间,与学生一同随堂听课。1975年,转到現当代文学教研室。19944月调《思想战线》编辑部任副主编、主编、编辑,直至退休。19821983年,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現代文学教研室主办的《中国現代文学讲习班》培训。从七七屆学生入学后,开始讲授《中国現代文学史》课程。为1977级以后的班级讲授《中国現代文学史》,此外,还开设《中国現代抒情小说研究》等课程。

任兆胜老师参加了十四院校《中国現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科研重点为云南地方文学研究。搜集整理编写了《昆明抗战文艺史料》《抗战吋期的云南报刊资料》等,主要进行抗战文学和云南作家研究,具体为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如沈从文、李广田等在云南的活动,以及柯仲平、张天虚、雷溅波、邱晓崧等作家研究。

 

说明: 82fdd24ad7426c9ff97e525810b4a88

余建忠

余建忠(1946—),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3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8年毕业(五年学制)。1983年起,在云南大学承担中文课程教学。1986年起,任中文系教师,并先后担任云南大学附中校长、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等职。2006年退休后,担任人文学院督导组组长和组员,并承担云大和云大滇池学院部分教学工作。

余建忠教授主要承担云大中文系和其他院系“文学概论”“文学鉴赏”“文选与写作”“大学国文精读”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并参与完成校内外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散文、诗歌、歌曲等数百篇。主要著述有《古代名诗词译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文学鉴赏及其他——余建忠文论选》《彩色国度——余建忠随笔选》《旅途诗记——余建忠诗歌选》《大学语文》《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多彩的民族画卷》《语文教学基本功》等十余部。获国家图书奖二等奖等奖励。其中,《大学国文精读》教材获2010年云南省教育厅高校优秀教材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书列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云南唯一的一本)。同年85日,《光明日报》专题报道“民族之花开在阳光下——访《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主编余建忠”。

多年来,应邀到云南大学、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多所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学术讲座。作为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云南省海外交流协会专家组成员多年赴泰国、缅甸讲授中国文化、培训华文教师。同时在国内担任培训泰缅及其他国家华文教师的工作。

曾获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奖优秀教师奖”云南大学“红云园丁奖·教育功勋奖”“云南省百优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石鹏飞

石鹏飞(1948—),汉族,上海人。1968年上海赴滇知青。1977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供职于成人教育学院,教授。

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化概论》《老子研究》等课程,广受学生好评,多次获云大教学奖。1993年起,在学校与社会开设系列文化讲座,民间有云大四大名嘴之誉。2016年,在山东卫视《我是先生》栏目演讲,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先生之一”。

在报刊上发文一、两千篇左右,并开设有专栏。著作有《诗经情诗摇滚》《屈赋今绎》《老庄我读》《思想怪杰——李费》《石鹏飞语录一漫画版》《石鹏飞文存》三种(《演讲实录》《砚边拾思》《杞庐诗话》)等,主编《滇云名士趣谈录》《云南近现代诗词选》等。

1995年起,在云南大学江岸小区倡办教授黑板报,名噪一时。推动了所在小区社区文化建设,为此新华社开专题会议推广,定义为江岸模式,中央领导同志专程前来考察。后继的《龙泉苑》小报,中国新闻社曾长文报道。

关心和倡议云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云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组成员,完成的《UIS--铸造大学之魂》著作,荣膺云南省教育厅德育特等奖。先后受聘为云南大学70周年和80周年校史展览组的副组长和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盟省委委员、云大民盟副主委等职,多次获民盟中央及民盟省委表彰。2009年被昆明市政府聘为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

  

张维

张维(1949-  ),云南省昆明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大学首届教授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云南省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学会会员、云南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职。现任《云南文史》编委、“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编著出版委员会编委。1982年春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参加云南省现、当代文学专业助教进修班。1984年起,在云大执教,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学”“秘书学”“文书学”“书法”等课程。多次荣获各级教学优秀奖,如“云南大学中文系1990-1992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第五届优秀教师奖”“云南大学第 11 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6)等。

张维教授40余年来坚持为云南名人和全国名人撰写传记,迄今出版了《李广田传》《楚图南传》《袁嘉谷传》《当代学者张文勋》等26部专著,合著2部、参著22部,其中有6部专著被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墨尔本大学图书馆等澳大利亚多家图书馆收藏。发表了百万余字的学术论文和纪实文学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及省、市、校级奖励,包括“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奖”“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滇版优秀社科图书奖”“云南省教委优秀科研奖”“云南省高校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第一届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奖”“西南、西北九省区优秀教育图书奖”等。专著《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2012)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张维教授在国内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曾应邀 赴德国出席国际传记文学学会第5届年会。现任“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退休后,坚持科研,关心学校建设,获“云南大学老教授协会首届科研成果奖”“20102013年云南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09年被昆明市政府聘为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2015年聘为云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2021年荣获“红云红河园丁奖·教育功勋奖”。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205133333

姜文清

姜文清(1949-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专业为文艺学。1997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专业为日本文化史。1996年和1998年,应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国际交流基金大坂国际中心访学和研修。长期承担“外国文学”“东方文学”课程教学,担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姜文清教授致力于日本文学及文化研究,著述颇丰。著有《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发表《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儒家影响与日本审美意识》《“物哀”论考》《“物哀”与“物感”》《“寂”与“兴趣”》《“幽玄”与“神韵”》等论文。此外,编译《日本俳句长编》《日本古代和歌400首》《日本中古和歌500首》《日本中近世和歌500首》《日本近代和歌400首》等。该编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日本传统诗歌,即俳句与和歌(短歌),不仅全面梳理了日本和歌(短歌)和俳句的基本面貌、发展进程、主要俳人及其作品,而且就中日文学译介问题进行了探究,认为中文可以用与日文原作相近相似的音律形式进行翻译,实现原作形式美的表现和追求,甚至更能表现出诗意与雅趣。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205133558

张佐邦(1949年- ),云南盐津人。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78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939月,调至云南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经济写作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云南省秘书学会理事。主要讲授“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经济写作”“秘书学概论”等课程。

张佐邦教授主攻写作学、文艺心理美学及民族审美心理学。主要著述有《现代写作学》《公文写作学》《实用秘书学》《经济写作教程》《写作》《写作学手册》《管理心理学》《青年修养十讲》等。其中,《现代写作学》获“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并被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福建师大等高等院校选为文艺学、写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全国助教班的参考教材。《公文写作学》获“中国第二届‘秘书杯’论著”一等奖,被云南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推荐为全省秘书人员业务用书。此外,还发表论文《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构想》等20多篇。1995年主讲的“写作”课获“云南大学第六届教学优秀成果奖”集体一等奖。

 

张国庆(1950-  ),云南昆明人。教授。198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为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张文勋、赵仲牧教授。1986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系任教。19981999年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做访问学者。曾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兼及中国文学史、哲学史。讲授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选读”“儒道美学思想研究”“古代文论专题”“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老庄导读”“《论语》导读”等课程。2009年,荣获国家人社部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同年,获得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云南省教育厅授予的“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曾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2008年以来,多次入选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

张国庆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著述颇多,主要有《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和之美》《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儒道美学与文化》《<论语>译注》《<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等。主持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一项的最终成果《<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于2008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是云南省首部入选该文库的第一部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和《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的演讲稿《<二十四诗品>的美学逻辑》,由20131014日《光明日报》整版刊载,张老师成为云南省第一位走进“光明讲坛”的学者。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获得省教育厅(省教委)、云南大学颁发的科研奖十余项。

 

说明: 说明: 说明: 9fc492f6123220d80f604df3fca3dbf

施惟达

施惟达(1950年- ),云南昆明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思想战线》副主编、《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民族艺术研究》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社长、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现为云南大学东陆书院院长、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施惟达教授前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出版《中古风度》《裂变的光芒——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文艺美学》《文化变迁》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思想战线》《江海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馀篇。后转向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合作出版《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民族文化学》《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文化产业概论》《和谐文化建设论》等著作,其中《云南民族文化概说》获云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主编《态与势:云南文化产业研究》《理解文化论集》《城市化与文化论集》《一带一路与大国文化建设》等多种论文集;在《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等刊物发表多篇关于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论文。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结项为优秀,并获云南省委宣传部奖励。

此外,曾为云南省青联委员、云南省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云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受聘担任国家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家组专家、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专家、全国文化产业协作体专家组专家、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专家组专家,云南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施惟达

李平

李平,195111月出生于昆明,汉族,祖籍云南大理州鹤庆县。中共党员,教授。19692月到瑞丽县户育乡景颇族村寨当插队知识青年,返城后当过印刷工人、报社校对员,编辑。19759月进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89月毕业留校工作。历任中文系学生政治辅导员、古典文学教研室教师(其间先后到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教学秘书、副系主任,云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原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云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云南大学纪委书记,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洋浦校区党工委书记),洋浦校区搬迁指挥部指挥长,呈贡校区建设指挥部顾问。201112月退休。20159月一201910月受聘担任原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丽江)院长。

 

说明: c0d7d8099e09b229b60ee6b031197cc

段炳昌

段炳昌(1955年-  ),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史馆馆员。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族艺术研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民俗学、中国古代文学、云南地方文化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段炳昌教授出版专著(含合著)有《云南艺术文化史论集》《明清云南文学论稿》《文化 文本与批评》《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文学卷》《天南风雅》《唐诗精选评注》《民间生活与民俗》《诗经译注》《杜甫》《周钟岳诗文选注》《云南民族文化概说》《饮冰室文集点校》《白族:剑川东岭乡下沐邑村》《多彩凝重的交响乐章——云南民族建筑》《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史》《千古怪异》《儒道释语》等18种,参著、主编、副主编的主要有《云南历代诗词选》《文学作品选(云南高校大学语文系列教材)》《民族审美文化》《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滇文化与民族审美》等5种。在《民族语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思想战线》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馀篇,其中代表性成果有《从对杜甫的评价看宋代诗风的演变》《南诏与湄公河流域古国的关系》《缅语词“乌底巴udi-bhva”的白语训读》、唐宋时期云南乐舞系列论文等。

段炳昌教授主持并完成省院省校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项、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项目1项等。担任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民族文化学2个学科第一负责人,省级重点专业汉语言文学第一负责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负责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基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

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第六届“挑战杯”竞赛园丁奖、云南省首届高校教师“中国梦”教书育人“星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合)、三等奖3次(排名一、二、三各一次)、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奖民族类三等奖与西南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云南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125225946

蒋永青

蒋永青(1955年-  ),山东栖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为《境界之“真”——王国维境论研究》。2005年南开大学博士后出站,博士后出站报告为《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超二元对立”领域研究》。曾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

蒋永青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方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作为当代艺术基础的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艺术中的意义与境界》《西方美术史资料选辑与梳理》《中国文化的危机问题》《当代中国艺术的“内在”转向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困惑》《冯友兰先生的<老子>意义论》《如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当代艺术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起点》等。

 

说明: 说明: 说明: 640

宋家宏

宋家宏(1956  ),云南昭通人。教授,硕士生导师。高中毕业即上山下乡,后任知青专职干部。1978年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3月毕业,毕业后任教于昭通师专,任系副主任,后调到玉溪师院中文系。 1986年,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研修班学习一年。2000年,调入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任副主任,2003年评为编审。2004年,到鲁迅文学院第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评论家班)学习。200512月,调任云南大学云南文学研究所所长。先后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名著阅读与研究”“中国现代作家选讲”“台港女性文学” “二十世纪云南文学选讲”等课程。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已经发表论文100余篇,百余万字。主要著述有《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 《审美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丛谈》 《阐释与建构——云南当代文学专论》 《批评的空间》 《从“恋歌”到“史诗”——彭荆风创作论》等,并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图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百馀篇,影响颇巨。此外,曾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首届全国中青年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等各类奖项。

 

说明: 说明: 说明: 宋家宏

何明

何明(1956  ),浙江义乌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9月,考取云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赵仲牧先生。1990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9月,考取云南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博士研究生,师从朱惠荣先生。2001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9月至12月,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13912月,为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思想战线》编辑部主编、社会科学处处长、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民族研究院院长、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民族教育教材与管理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现任云南大学东陆学者特聘教授,兼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民族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民族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民族研究》《开放时代》《Journal of Mountains and Humanities》等学术期刊编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集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主编等。同时,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席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何明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西南与东南亚族群互动及艺术人类学等领域研究。出版《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中国竹文化研究》《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农耕社会文化变迁》《论重建民族学》《Ethnicity and Religion in Southwest China》等学术著作8部。先后在《哲学研究》《民族研究》《文学评论》《文史哲》《开发时代》《学术月刊》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馀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近20篇。担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研究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人类学概论》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等。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科研教学奖10余项。

此外,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专家、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自强模范、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木继红

木继红(1963  ),云南昆明人,纳西族。笔名木霁弘。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81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后转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主讲“古代汉语”“训诂学”“民俗学”“民族文化”等课程。

木继红教授主要从事古汉语、民俗学及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线路》《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考察纪事》《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转型》《茶马古道风情录》等。先后在《民族文学研究》《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汉唐时期的云南儒学》《论南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纳西族文学发展模式初探》等论文多篇。另有古体诗作品集《雅集》(甲编、乙编),收录张文勋、赵仲牧、赵浩如、李国安等师友以及个人的诗词作品。此外,木继红教授应导演田壮壮之邀,参与茶马古道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策划,纪录片于2004年在全球公映。

木继红教授是“茶马古道”的组织者、命名者及研究者。1987年,木继红与徐涌涛、李林赴金沙江边考察,次年编成《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最先使用“茶马之道”概括中国西南的主要贸易形式。1991年,木继红与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发表《超越——茶马古道考察记》,首次命名“茶马古道”。基于对滇、川、藏三省区的全面文化考察,1992年,木继红与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茶马古道”之名渐传。这一以茶叶为纽带、响彻马帮铃声的古道网络,打通了语言、文学、文化、经济之间的联系,见证了各民族因茶缔结的友好往来历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将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并列,称其为“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说明: 说明: 说明: IMG_9460

李炎

李炎(1963  ),云南鹤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此后,又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硕士和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现任云南大学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行业智库专家、中国文联艺术产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智库负责人、多个省市和高校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顾问。

长期从事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学、跨文化和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文化与文化产业相关著作10多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百馀篇。与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一起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与中国传媒大学齐勇峰教授一起主编《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主编《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主持、参与地方性战略咨询、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策划等横向项目50余项。十多年来,带领团队,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的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发展、文化扶贫、乡村文化振兴、在地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决策咨询研究,参与国家和地方文化旅游从业者人员的培训工作。

 

说明: 说明: 说明: 李炎

罗江文

 

罗江文(1965-),云南澄江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7月,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到云南大学工作至今。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云南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现为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云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汉字学”“汉语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课程;为研究生教授“比较文字学”“语言与文化”等课程。

主要致力于汉语史、汉字与文化、语言接触、云南方言、古典文献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云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云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其他科研项目5项。

在《古汉语研究》《思想战线》《中国语言学报》《东亚文献研究》(韩国)等刊物,先后发表《从金文看上古邻近韵的分立》《〈诗经〉与两周金文押韵方式比较》《〈诗经〉与两周金文韵部比较》《从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材料看汉字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云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朝鲜线装古籍考述》等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7部(含主编、参著)。

 

说明: 说明: 5d8a8373321150d14f74ce2ffdf114b

郭建斌

郭建斌(1969-),云南普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留校任中文系团总支书记。1995年带领学生创办《新闻周刊》。1997年新闻系成立,到新闻系任教。1999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文艺学),2000年至2003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获传播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云大新闻系任教。20078月至12月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访学,20097月至20101月到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098月起担任由云大新闻系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育部基地)共建的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20181月从云大新闻学院调入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999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2002-2017年担任传播学、新闻学、文化传播、新闻与传播(专硕)硕士生导师,2012-2018年担任文化传播方向博士生导师,2018年至今担任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他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参著、译著等10余部。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主编并参与翻译了国内第一套媒体人类学译丛(商务印书馆,5本),主编并参与写作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文丛8本,民族出版社)。

博士论文《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05);专著《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先后获云南省第10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专著《在场:流动电影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获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优秀作品二等奖(2020年)。还有多篇论文获得各类奖励,论文《在场:民族志视角下的电视观看活动——独乡田野资料的再阐释》获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主办的《传播与社会学刊》创刊十周年优秀论文。

 

说明: ce9ac4633ee8ca531787830162a210a

杨绍军

杨绍军(1975-  ),云南禄劝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就职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2003年考取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考取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晋升副研究员、2010年晋升研究员。201112月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工作,2013年到201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做“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512月到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任副处长、2019年任处长。2015年,被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9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担任云南省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西南联大文学及其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云南省重大招标项目和云南省“接榜挂帅”重大项目等10余项,出版《追忆与想象: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战时思想与学术人物:西南联大人文学科学术史》等著作6部,其中在Peter Lang出版1部;在《光明日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先后5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